Tesla 自駕系統存七大安全隱患 「公開測試」做法惹爭議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上周曝光的全球首宗無人車致命交通意外,揭示了無人駕駛技術仍處於開發階段,仍須改進。其實除了今次造成致命交通意外的猛烈陽光外,自駕系統還存在七大安全隱患。另外,涉事的Tesla Model S自駕系統現時仍屬公開測試階段(Public Beta Phase),該公司的做法惹起外界批評,蘋果創辦人之一沃茲尼亞克 (Steve Wozniak)質疑:「公開測試不應有這種生與死的後果。」

Tesla 自駕系統的「公開測試」做法,惹起外界強烈爭議。(Getty Images)

Tesla 自駕系統用攝錄鏡頭及雷達同時探測及避開障礙物,今次意外證明這個雙重功能有機會同時失效。不僅陽光有機會令自駕系統出現問題,以下幾類日常的情況同樣會暴露出它的缺陷:

1. 感應系統的融合問題

當無人車上眾多的感應器傳遞各種可能自相矛盾的信息,會令自駕系統無所適從。自駕系統如何確定應該採納哪一個感應器的數據作出最終決定?這將是無人車生產商最大的問題需要處理。

常見的路面工程對自駕系統造成考驗。(Getty Images)

2. 多變的路面工程

2015年4月,無人車生產商Delphi派出無人車橫越美國3400公里,但當中50公里需由工程師負責操控,原因是因為市區內多變的路面情況,如未劃線的行車路及大型道路工程,但這些情況在城市中頗為常見。

3. 估計錯誤

Google 無人車在今年2月,曾於美國加州山景城 (Mountain View) 發生意外,與一輛巴士相撞。當時無人車正嘗試繞過一堆沙包,車的左前方撞到正在爬頭的巴士側。無人車當時有探測到巴士,但估計它不會爬頭,當時坐在司機位的測試人員作出了相同的判斷。Google 事後表示:「不幸地,這些所有的假設會導致我們在路面相撞,這種誤會每天都會發生在人類駕駛者身上。」

惡劣天氣會對無人車感應系統造成干擾。(Getty Images)

4. 惡劣天氣

惡劣天氣對駕駛者及無人車的感應系統造成能見度的問題,雨水會阻礙車上的攝錄鏡頭及構成引起混亂的反射和強光,令雷射感應器誤判距離及減低準確性。

5. 黑客

配備高科技的無人車意味更容易受到黑客攻擊,有安全專家曾測試 Lidar 感應系統,發現它容易遭受不存在的障礙物欺騙,如單靠一支手提雷射筆,就可以迫使無人車減慢、停低甚至轉彎。

6. 輕信的人類

九成的交通事故都是由人類錯誤而造成,同樣亦可以是自駕系統最弱一環,尤其是一項被標籤為「自動駕駛」的功能,鼓勵用家對無人車予以信任。美國汽車研究中心 (Center for Automotive Research) 的Richard Wallace批評:「無人車公司太早鼓勵司機放棄控操權,但他們根本未準備好接手。」

7. 其他駕駛者

美國密歇根州大學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的一項研究指出,無人車的意外比率是一般汽車的兩倍。但很多時候無人車都是被撞的一方,原因是一般司機不習慣無人車拘泥於交通規則的駕駛方式。Google亦因此著手設計更人性化的駕駛方式,如在十字路口緩慢前進來表示將會移動。

蘋果創辦人之一沃茲尼亞克表明:「公開測試不應有這種生與死的後果。」(Getty Images)

人命悠關 「公開測試是惡夢」

歸根究底,今次致命車禍最為人垢病的是矽谷 (Silicon Valley) 一種根深柢固的文化習慣,即所謂「公開測試」變試變改的做法。科技界深信「失敗乃成功之母」,但有批評者指出,車禍隨時可以致命,自動駕駛系統必須先通過全面安全測試,才應拿出來讓人們使用,「變試變改」的做法,是拿人命來賭博。就在上周公佈調查Tesla致命車禍後數天,第二宗Tesla相撞意外再次發生。美國一名美術館總監Albert Scaglione 及藝術家女婿 Tim Yane,乘坐Tesla Model X座駕,以自駕模式駛經賓夕法尼亞州收費公路時出事翻側,幸未有造成嚴重受傷。

Tesla的自駕系統自2014年10月開始,經已安裝在70,000部汽車上,但目前仍屬公開測試階段。軟件的公開測試是科技界一貫的慣常做法,尤其是協助手機程式軟件解決瑕疵故障問題。此一矽谷文化,讓產品能盡快到達客戶的手上,之後根據客戶的反應對產品進行監控及改進。

Ferdinand Dudenhöffer 認為,無人車公開測試的情況不能接受。(Getty Images)

德國杜伊斯堡 - 埃森大學 (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 汽車研究中心主管 Ferdinand Dudenhöffer 認為情況不能接受,他說:「汽車並不是玩具,推出具安全隱患的公開測試軟件不是一間關心人類生命的企業應有的做法,單單貼上註明「顧客有責任」標籤的做法簡直是個惡夢。」

他強調:「傳統汽車生產商絕不會在未經全面測試就推出產品,當涉及任何汽車安全的情況,讓顧客公開測試是一個差勁的主意。」

(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