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三周年之際,特朗普(Donald Trump)的上台無疑為戰爭終局拉開序幕。
2月12日,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又譯普丁或蒲亭)進行了約90分鐘通話,雙方同意立即就終止俄烏戰爭展開談判。特朗普其後在白宮會見記者時指出,自己極有可能在沙特阿拉伯與普京進行會面;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也表示,普京邀請特朗普訪問莫斯科,就共同關心的領域進行討論,其中包括如何解決烏克蘭問題。
同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也就俄烏戰爭公開發言,闡述美方關於談判的四大立場:不會讓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可能重拾2014年前的邊界、不會對烏克蘭派駐美軍、美方不會繼續成為烏克蘭主要軍援來源。赫格塞斯同時補充,特朗普政府會將注意力轉向確保美國自身邊境安全,並阻止與中國的戰爭(deterring war with China),美國將不再優先考慮歐洲和烏克蘭的安全。
2月12日,美國防長海格塞斯在布魯塞爾出席烏克蘭防衛聯絡會議。(Reuters) 2月18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Marco Rubio)與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Riyadh)會談。美媒記者引述接近沙特會談的多名外交人士,披露美俄已經提出三階段和平計劃,包括停火、烏克蘭舉行選舉,接著簽署最終協議。22日特朗普再度發表聲明,宣布將於25日在沙特與俄羅斯舉行新一輪俄烏停火談判,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里亞布科夫(Sergei Ryabkov)也表示,未來將積極推動美俄領導人會晤。
顯然,特朗普與普京繞過歐洲、跳過烏克蘭的做法,正為停戰帶來曙光,儘管這意味大國協調的場景重演,結局恐怕是烏克蘭的慘遭瓜分,但這美國不是第一次拋棄「盟友」,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同理,這不是俄羅斯第一次併吞領土,也恐怕不會是最後一次。
而兩國領導人選在此時通話、推動停戰,其實都源於各自的戰略考量。
美俄高官2025年2月18日在沙特首都會談,商討推動結束俄烏戰事,魯比奧、拉夫羅夫各率領美、俄代表團會談。(Reuters) 硬骨頭俄羅斯為何點頭
首先是開戰以來便立場強硬的普京。這位「當代沙皇」雖多次放話「打到實現目標為止」,看起來沒有妥協可能,但當前局勢無疑讓普京有了夢想成真的可能:特朗普主政下的美國似乎急於停戰。
而眾所周知,普京發動俄烏戰爭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並藉此維持俄羅斯在前蘇聯地區的影響力,最好結局就是真的實現「去軍事化」、「去納粹化」兩大目標,打造一個名為「中立」、其實對俄「芬蘭化」的烏克蘭。
只是從戰事推進不如預期來看,俄羅斯目前無法達成前述目標,但面對「特朗普2.0」的大變局,普京似乎抓住了某種「以小博大」的戰略機遇,希望利用美國「想要停火」的渴切,獲得某些大國協調下的安全保證,也就是美國防長赫格塞斯闡述的美方四大立場:不會讓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可能重拾2014年前的邊界、不會對烏克蘭派駐美軍、美方不會繼續成為烏克蘭主要軍援來源。
無獨有偶,普京也希望藉此解決2014年遺留至今的克里米亞問題,以及頓巴斯內戰引爆的烏東歸屬爭議,從當前進展來看,就是由美國強逼烏克蘭默認克里米亞、烏東都已入俄的既成事實,放棄武力收復前述地區。簡單來說,就是推動過去《明斯克協議》的事實進階版。
總之,雖然俄羅斯的軍事進展尚無法迫使烏克蘭屈服,但在美國負擔烏克蘭部分軍援、也尚且主導北約的現實下,普京有機會利用美國急於退場的心態,完成戰爭重要目標:確保烏克蘭不會加入北約,同時鞏固對克里米亞與烏東的佔領。
俄控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市(Sevastopol)街頭的支持普京海報。(Reuters) 此外,戰爭壓力也是推動普京同意談判的重要背景。
首先是內部經濟困境。2022年2月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承受了來自西方國家的沉重制裁,特別是對於能源出口的制約。儘管普京政權沒有因此垮台,俄羅斯經濟官僚更是使出渾身解數要保住根基,經濟制裁還是對俄羅斯經濟造成了巨大衝擊,長遠來看也將導致經濟結構扭曲;同時,國內生活成本上升也在激化民眾不滿,時間一長將是對政權的一大挑戰。
接著是兵力與軍事消耗的隱憂。俄軍已在烏克蘭進行三年軍事行動,儘管俄羅斯已經取得可觀的領土擴張、烏克蘭軍隊更是死傷慘重,但這一切無疑也是以俄軍死傷為代價。尤其普京為了這場戰爭,還在2022年破天荒進行二戰以後的首次軍事動員,即便戰時管制手段嚴格,民間卻不可能毫無怨言;且犧牲在烏克蘭的每一條人命,原本都可以為俄羅斯GDP進行貢獻,俄軍眼下即便持續推進,速度卻已相當緩慢。從這些背景來看,一場在烏持久戰其實不可想像。
再來是國際孤立與外交困境。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莫斯科就不只承受經濟制裁,還有來自西方的外交孤立。當然,俄羅斯也同時與中國、部分全球南方國家加強了關係,只是莫斯科的對外戰略向來有「歐亞雙頭鷹」的傳統,即便近年「向東看」的趨勢越發明顯,卻也沒有到斷絕美俄、歐俄互動的程度。從這個視角來看,結束戰爭、開啟與西方的對話,進而重返全球外交舞台、重新確立在國際安全事務中的影響力,都是普京必須考慮的行動,甚至可以說,與美國接觸不僅是為結束戰爭,還是為了重建俄羅斯的國際地位。
整體來說,普京忽然繞過歐洲與烏克蘭、直接與特朗普通話,進而推動美俄在沙特直接談判,背後乘載了複雜的戰略考量,除國內經濟困境、軍事消耗、國際孤立等多重壓力外,還有以外交途徑實現在烏克蘭戰略目標的宏觀盤算。
2025年2月8日,克里米亞雅爾塔Livadia公園的一家藝術畫廊,一幅描繪美國總統特朗普、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1945年雅爾塔會議 2.0」繪畫。(Reuters) 特朗普為何急於拋棄烏克蘭
當然,關鍵還是特朗普主政下的美國急於退出戰場,所以才讓普京有了對話意願。而特朗普之所以忽然「翻臉不認人」,同樣是出於「顧全美國大局」的戰略考量。
首先就是俄烏戰爭疲態盡顯。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儘管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烏克蘭提供大量軍援,戰爭卻沒有因此迅速結束,反而陷入長期膠著,導致俄烏雙方傷亡慘重、資源消耗。從美國的視角來看,儘管自己已經提供每年數百億美元的大量支持,烏克蘭的勝利卻遠未可期,不僅收復失地無望,還寸寸敗退,戰線甚至已經出現崩潰跡象;同時美國選民也出現了疲勞情緒,對烏克蘭的支持與同情不如以往強烈,更認為美國應該降低戰略挹注。
接著當然就是特朗普不斷主張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也就是強調美國應該將更多精力放在自身的利益上,減少對外軍事干預,並重新調整美國與全球其他國家的貿易與外交關係。這一理念體現在特朗普的各種「大刀闊斧」上,包括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前次執政退出伊朗核協議、不斷批評北約、強調美國應該減少對於海外衝突的介入,烏克蘭戰場當然也是其一。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繼續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ksyy)「隔空交火」。特朗普2月19日在其社交平台撰文指澤連斯基是「一位沒有選舉的獨裁者」,並指「澤連斯基最好儘快行動,不然連所屬的國家都會不復存在。」(truthsocial@realDonaldTrump) 再來就是國際局勢的變化。進入2025年,中國崛起、台灣問題加劇、中美貿易關係的新緊張,都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新焦點。雖說俄烏戰爭促進了美歐互動,也將原本被嘲諷為「腦死」的北約再度激活,但這也意味著,美國需要為歐洲安全問題付出更多,即便這會排擠美國在其他板塊的投注,例如印太地區。只是三年過去,在烏克蘭勝利無望、各方疲態漸顯下,特朗普可能認為「是時候」促使歐洲在處理俄羅斯問題上承擔更多責任,從而實現美國的戰略再轉向,將更多資源投入中美博弈的主旋律,也就像美國防長赫格塞斯說的:特朗普政府會將注意力轉向確保美國自身邊境安全,並阻止與中國的戰爭,美國將不再優先考慮歐洲和烏克蘭的安全。
綜合以上種種來看,特朗普出於民意考量、戰場現實、美國優先傾向,都會想要結束衝突,轉向耕耘其他地區的外交挑戰。從這點來看,倒是與普京一拍即合。只是忽略烏克蘭或許可以理解,全然繞過歐洲是否可行卻是另一件事,因為歐洲國家畢竟是歐陸安全的直接當世方,美國想要靠著自己抽身停止戰爭、而不參與戰後秩序安排,實在有些不現實,畢竟俄烏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就是歐陸安全的失衡。
當然,虛張聲勢幾乎已是特朗普的慣用「起手式」,從美國持續逼迫烏克蘭同意「稀土條約」來看,華盛頓對烏克蘭不是毫無眷戀,也有意願在戰後烏克蘭扮演一定角色。因此特朗普直接與普京對話、美俄在沙特會晤的無情姿態,也不能排除是為迫使烏克蘭與歐洲讓步,讓停火更快實現的某種談判姿態。
總之,雖說特朗普的初衷未必是和平理想,但毫無疑問,這位新總統的上台,正是俄烏三年戰爭離和平最近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