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衝突】克什米爾烽煙不止 「印巴分治」歷史恩怨難解
印度與巴基斯坦自2月中起在克什米爾地區(Kashmir)爆發連串軍事和外交衝突。
這個位於喜馬拉亞山脈一帶,居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如今分別由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控制的地區,逾70年來烽煙不斷,也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齟齬不合的核心所在。從現代歷史來看,克什米爾地區的恩怨要回溯到大英帝國對英屬印度實施「印巴分治」一步說起。
二次大戰後,大英帝國元氣大傷,難以繼續管治印度等殖民地。時任印度領袖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主張在英屬印度建立聯邦,時任伊斯蘭聯盟主席真納(Muhammad Ali Jinnah)則擔心當地約佔人口三成的穆斯林遭印度教徒壓迫,主張獨立建國。
英屬印度末任總督蒙巴頓(Lord Mountbatten)1947年倉促決定實行「印巴分治」,在5日內劃定稱為「雷德克里夫線」(Radcliffe Line)的印巴分割線。結果族群遭迫遷,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逃往對應的地區,各地爆發暴力衝突。巴基斯坦和印度在這暴力浪潮中,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15日獨立。
兩國獨立後,巴基斯坦期望穆斯林人口佔多的克什米爾加入,但印度則要求地區獨立,結果一支巴基斯坦部落軍隊入侵克什米爾,並馬上觸發「第一次印巴戰爭」,直至1949年初結束。印度取得克什米爾五分之三的地區,兩國1948年的停火線成為兩國在當地的實際分割線。
印巴領導人強化身份認同,互相敵視,兩軍則持續在克什米爾對峙,並在1965年觸發「第二次印巴戰爭」。最終雙方在聯合國調停下停火,簽定《塔什干宣言》,但克什米爾領土控制沒出現變化。
1971年,印巴兩國就孟加拉獨立爆發戰爭,克什米爾再次捲入戰火。兩國1972年在聯合國監察下停火,並依照「實際控制線」(Line of Control, LOC)分別控制克什米爾地區。
儘管兩國訂立分界線,但不論是國與國,還是區內族群的衝突依然。不少居於印控克什米爾的穆斯林不滿新德里管治,甚至曾在1989年發起暴動,要求加入巴基斯坦或獨立。兩國也於1999年曾沿着「實際控制線」交火,有分析稱之為印巴的「未宣之戰」。兩國後來在2003年達成休戰,期間曾於2018年三度交火。衝突平息後局勢維持至今。
巴基斯坦現時控制克什米爾約三分之一土地,稱為自由克什米爾(Azad Kashmir)和北部地區(Northern Area);東南部近45%的土地則被納入印度領土的查謨和克什米爾邦(Jammu and Kashmir)。
時至2019年2月14日,印度軍隊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遇襲,導致最少44人死亡。總部位於巴基斯坦的伊斯蘭激進組織「穆罕默德軍」(Jaish-e-Mohammad)認責。
印度隨後派遣12架戰機越線轟炸巴國境內的武裝分子基地,巴基斯坦則稱擊落兩架印度軍機並俘獲一名機師,情況均為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後首見,足見兩國局勢非常緊張,亦相信短期內難以化解克什米爾的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