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推演算法回望Facebook初心 緣何與社交漸行漸遠?

撰文:李藹明
出版:更新:

Facebook日前宣布再度更改演算法,把網站上朋友的消息置前,變相令新聞及品牌動向等減少曝光。是次更新掀起熱烈爭議,品牌營銷及新聞網編擔心影響人流,而一般用戶亦憂慮會加強Facebook回聲牆效應。然而看Facebook一路走來,是次舉動是為迫品牌交錢就範,抑或是回歸初衷?

成立12年,Facebook已漸漸失去社交網站的意義。(Getty Images)

「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讓你與你想聯繫的人、地、事聯繫。」Facebook於上周三(29日)公布新的動態消息演算法,令用戶更容易看到朋友的動態,並將於未來數周實行。專頁流量會因而受影響,網站表示,如專頁人流多數來自用家的分享推薦,則影響不大,換言之,以量取勝的內容農場則會更少見於動態消息牆上。

或許Facebook成立太久、變化太大,令眾人忘了何謂「社交網路」。(Getty Images)

網上人脈網 聯繫世界

改變引起各界回響,然而或許Facebook成立太久、變化太大,才令眾人忘了何謂「社交網路」。自2004年Facebook推出後,網站的初衷就是要聯繫及擴大朋友圈,是網上虛擬人脈網絡。由聯繫哈佛學生,到聯繫大學、高校、公司,及至現在聯繫全世界,就如網站自己所言,「讓人們有能力分享及令世界更開放和相連。」為此,網站多次更新,一是增加互動率,如加入「讚好」功能、新增情緒按鈕等;二是調整演算法,讓用家看到更「有意義」的消息,如2009年網站以受歡迎度為首要,到2015年開始以親友為先。

facebook發展至今,其「社交」的角色漸漸褪色。(Getty Images)

推廣告賺巨額收入 漸離初衷

Facebook作為免費網站,依賴廣告收入支撐,情況在它於2012年5月上市後變得更加嚴重。2005年Facebook推出廣告,其後各大社交網站如Linkedin、Youtube都跟從腳步推出廣告,可說是社交媒體行銷的先鋒。其後Facebook積極發展廣告業務,如贊助故事、分析用戶習慣精準行銷等,發展漸趨成熟,網站上亦愈多品牌文章。現時品牌利用社交網站開設專頁,以加強與顧客的聯繫、發布資訊及活動,從而提升品牌形象;對媒體而言,Facebook能帶動人流進入網站,是資訊發布的渠道。根據分析網站Parse.ly數據顯示,現時新聞網站的流量大部分來自Facebook,其次才是Google,兩者均佔近四成流量。

專頁提供資訊及廣告收入

事實上,Facebook於這些發布者的立場並不對立,甚至可說是唇齒相依。Facebook在新演算法發布同日,亦公布了自己對動態消息的看法,其中包括「親友為先」,聯繫各人,讓用家不會錯過親友的消息;另一個價值是「百花齊放」,結集各種各樣的觀點及價值觀,並讓用家看到感興趣的消息。而Facebook亦指用家希望看到有意義及資訊的文章,而娛樂性豐富的貼文亦為網站及用戶樂見。在這些方面,不同專頁扮演重要的資訊提供者,支撐了Facebook上的資訊量,讓用家每次登入都有新消息。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品牌亦為網站帶來巨額廣告收入。

用戶減更新 讓社交網路回歸社交

然而重點在於如何平衡兩者。在廣告增長同時,愈來愈少用戶更新生活近況,早前就有媒體報道,於2014至15年,用戶關於私人生活的貼文,已下降兩成。此狀況不但偏離Facebook初衷,亦令Facebook較難收集用戶數據,其精準行銷的優勢容易被新冒起的社交媒體如Snapchat等蓋過,不利廣告收益。因此公司始終要找方法重回舊路,鼓勵用戶分享生活,此對用家而言不無好處。雖然那個功能簡單、以「互戳」(poke)互動的時代已回不去,讓社交網站重拾社交元素亦是正途。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