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車「機遇號」失蹤8個月 料NASA宣佈任務終結

火星探測車「機遇號」失蹤8個月 料NASA宣佈任務終結
撰文:成依華
出版:更新:

美國太空總署(NASA)周二(12日)表示,將嘗試與失蹤8個月的無人駕駛太陽能探測車「機遇號」(Opportunity)作最後聯繫,並會在周三(13日)舉行記者會,外界預料NASA有可能正式宣佈結束此任務。

「機遇號」在2004年登陸火星,原本只預計執行90日的任務,但結果出人意料,在當地「服役」近15年,走過45公里路程,成功締造探測車行駛距離的紀錄。但到了2018年,大規模的沙塵暴席捲火星擋住太陽光,令機會號的太陽能電池停止充電,進入休眠狀態。

NASA工程師一直竭盡所能與「機遇號」重新聯繫,但仍然未有成果,「機遇號」最後一次傳出音訊已是2018年6月10日,即是失蹤8個月。

2018年8月,NASA公開設下宣佈「機遇號」死亡的45天期限,但引發抗議。同年10月,NASA把截止日期押後至2019年1月,重新評估情況。

(中央社)

中國在太空驗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製造功率器件 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以碳化矽(SiC)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驅動因素和重要保證。據新華社報道,中國在太空成功驗證了首款國產碳化矽功率器件,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有望牽引中國航天電源升級換代。

據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劉新宇研究員介紹,功率器件是實現電能變換和控制的核心,被譽為「電力電子系統的心臟」,是最為基礎、應用最為廣泛的器件之一。

隨着矽基功率器件的性能逼近極限,以碳化矽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以其獨特優勢可滿足空間電源系統高能效、小型化、輕量化需求,對新一代航天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圖為碳化矽(SiC)。(網上圖片)

2024年11月15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劉新宇、湯益丹團隊和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劉彥民團隊共同研製的碳化矽載荷系統,搭乘天舟八號貨運飛船飛向太空,開啟了空間站軌道科學試驗之旅。

劉新宇說,「本次搭載主要任務是對國產自研、高壓抗輻射的碳化矽功率器件進行空間驗證,並在航天電源中進行應用驗證,同時進行綜合輻射效應等科學研究,逐步提升中國航天數字電源功率,支撐未來單電源模塊達到千瓦級。」

通過一個多月的在軌加電試驗,碳化矽載荷測試數據正常,成功進行了高壓400V碳化矽功率器件在軌試驗與應用驗證,在電源系統中靜態、動態參數均符合預期。

業內專家認為,中國在太空成功驗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製造的功率器件,標誌着在以「克」為計量的空間載荷需求下,碳化矽功率器件有望牽引空間電源系統的升級換代,為未來中國在探月工程、載人登月、深空探測等領域提供新一代功率器件。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