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為何依戀槍械? 始於英國人登陸美洲

撰文:陳智深 陳奕謙 俞寶生
出版:更新:
美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槍械管制」一直未能取得積極成效。(Getty Images)

對於美國平民要配槍自衛的思維,一切要由美國立國之前,英國人來到這片新大陸之初說起。

1620年,第一批移民乘坐「五月花號」(Mayflower)客船從英格蘭的普利茅斯到達美洲新大陸馬薩諸塞灣殖民地,他們正是依靠自攜武器才得以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在猛獸和印第安土著的包圍下,武器成為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工具。此後,美國立國時的13個州逐漸成型,因為沒有常備政府軍隊,各殖民地都依靠民兵自我防衛,殖民地政府也逐漸介入到武器管理中,部分甚至會處罰沒有武器的居民,促成民眾要自備武器自保的心態。

槍權天授 保家衛國靠自己

隨着美國獨立戰爭於1775年展開,民兵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正是這些擁有武器的平民和英國軍隊作戰了8年,才成功贏得獨立戰爭。美國建國後,國會議員在1789年的《權利法案》時,「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很自然地寫入其中,並於1791年獲准加進憲法,正式生效。為了限制強勢政府,防止政府權力膨脹,進而侵犯公民權力,賦予公民反抗的武器,也是這條法案重要內在精神,亦即前述所謂「槍權天授」概念。

正因為這些的歷史因素,很多美國人,特別是美國中西部和南部的人,都認為個人擁槍自我防衞,是美國身分認同的核心。這想法源於美國立國後,一直向西開拓其邊疆的歲月,都是以平民擁有槍械作先鋒。當年,槍械作為美國人對抗土著印第安人、動物、外敵的自我防衞武器,是美國19世紀成功向西部擴張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開拓者相信要為自己的安全負責。

與此同時,槍械的重要性亦來自美國文化中的狩獵活動。直到今天,狩獵仍是這個國家一種流行的體育項目。很多平民都擁有自己的農場為打獵之用,連美國總統度假時,亦會在野外持槍狩獵一番。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及「西部牛仔」這個相當能代表美國文化的歷史時期,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美國電影以此為背景選材。在這無法治、動盪不安的年代,男人以武力和槍械對決於創造的傳奇故事,令西部牛仔的時代成為了許多男人的夢幻場景,箇中的浪漫就有如東方男人對於中國武俠故事裏的俠義情懷一般看重。在這個性質獨特的時代背景所編織出的英雄人物、鬥智的牛仔、老千賭徒和冒險故事更深深影響了後來的美國文化,甚至成為了主流的電影類型。

美國開國初期,私下決鬥風氣仍盛行,首任財長漢密爾頓正是因此被時任美國副總統伯爾殺死。(Getty Images)

不論富貴貧賤 擎槍對決解紛爭

雖然西部牛仔年代如此具代表性,但當時那種遇到糾紛即私下以武鬥解決的情節,今日看來實在匪夷所思;現代社會更不能想像平民動輒以決鬥形式處理爭執。不過,決鬥的確是當時社會的正常現象,亦強化了平民須擁有武器的概念。

美國最有名的決鬥,當屬伯爾與漢密爾頓之間的決鬥(Burr-Hamilton Duel)。著名聯邦黨人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亦是美國首任財政部長,當時他和時任美國副總統伯爾(Aaron Burr Jr.)素有宿怨,最終二人決定以私下決鬥去解決。

二人在1804年7月11日,於新澤西州的威霍肯決鬥。他們之所以選擇在新澤西州,是因為雖然當時紐約州和新澤西州都明確規定禁止任何決鬥行為,但紐約州對決鬥這項罪行的懲戒更加嚴格。事實上,在威霍肯這塊高地上,自1700至1845年之間,已發生過18場著名的決鬥。最終,伯爾給了漢密爾頓致命一槍,漢密爾頓被帶回了曼克頓的友人家中,第二天凌晨兩點去世。

為了讓參與的工作人員不會被處以參與決鬥的罪名作起訴,這次決鬥的組織保證了所有的目擊證人都有能夠在事後推卸責任的豁免權。例如,決鬥使用的手槍使用皮箱運抵,因此帆船上的水手,可以在被起訴時推卸責任,起誓說「自己從來沒有見到任何手槍」而不必受罰。

除了這場經典對決外,曾擔任美軍陸軍將軍、後來成為第七任美國總統的安德魯傑克遜也以決鬥聞名,參與過多次的私下對決。他在1806年5月30日的決鬥中,殺死了著名決鬥者狄根遜(Charles Dickinson),自己則留下了終身未癒的胸部創傷。

商業宣傳作祟 西部牛仔成英雄幻想投射

除了受歷史背景所影響外,生產和出售武器的工廠所利用的商業手段,亦是令美國人對槍械如癡如醉的原因。其中Colt和Winchester這兩大製槍廠,在民間宣傳所帶來的影響力,甚至凌駕於美國政府。

回想過去數十年,美國很多香煙廣告都以西部牛仔為廣告主角形象藍本,塑造出一群雄赳赳的男兒在美國中西部沙漠地區生活,饒有男人味。其實Colt和Winchester這兩大槍廠才是這種強調男性賀爾蒙的廣告始祖。

紀律嚴明之民兵,為保障每一自由州之治安所必須,故不得侵害人民攜帶武器之權。
《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

左輪先驅Colt 美國軍火代名詞

除了商業廣告外,他們所製造的槍更加散播於各種有關西部牛仔的電影之中,例如是非常著名的Colt 1851 Navy Revolver可以說是大家最常見,也最經典的槍型代表。這款原本是設計給美國遊騎兵所使用的手槍,在1851年推出後馬上得到海軍青睞,因而被命名為Colt 1851 Navy Revolver。Colt和Winchester在美國可謂深入民心,甚至成為槍械的代名詞。

先說Colt,其創辦人柯特(Samuel Colt)是美國著名的火器發明家和槍械製造商,從小就對手槍設計十分着迷。在1835年10月,年僅21歲的柯特就發明了一支性能非常好的左輪手槍,先後在英國和美國取得專利,被稱為「左輪手槍之父」。其後他在1855年成立了Colt公司,正式大量生產槍械作商業用途,同時亦將貨源提供及政府,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軍器廠,為南北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提供了強大火力。

因為造槍生意,柯特成為了一個富有的商人,同時左輪手槍的流行亦他帶來聲譽。當時美國社會上對柯特的評價非常高,甚至有說法指「林肯解放了所有人,但柯特使他們平等」、「上帝創造了人,柯特使他們平等」等說法。時至今日,在許多美國人眼中,柯特這個字就等同於軍火的意思。

另一製槍大廠Winchester同樣對美國文化影響深遠,該廠所生產的連發自動步槍Winchester Repeating Rifle同樣經常在西部牛仔電影中出現,強化了美國男人心中的英雄形象。除了被美國本土的一些牛仔和平民使用之外,該種步槍更曾獲得一部份國家的採用,並曾多次投入過實戰,包括1877年的俄土戰爭。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軍隊裝備了一定數量的Winchester 1866型步槍,並以壓倒性的優勢重創了當時裝備較落後的俄羅斯帝國軍隊;直至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Winchester所生產的步槍仍然在戰場上相當活躍,甚至至今仍然是一種流行於民間的槍械。

美國人沉迷西部牛仔文化,更迷信電影將之塑造成的英雄形象,不少美國男性均享受持槍帶來的英雄感。(美聯社)

Winchester後人感作孽深種  建鬼屋求救贖

更有趣的是,Winchester除了因為槍械而在美國聞名外,其家族大宅其後亦成為了舉世知名的「溫切斯特神秘屋」(The Winchester Mystery House),而箇中原因亦與槍械密不可分。一切要由Winchester創辦人奧利華溫切斯特(Oliver Winchester)說起。

奧利華當年創辦了Winchester,生意愈做愈大,步槍亦成為當時美國社會中英雄和男人的象徵。奧利華累積財富後,說出了兩句名句:「溫切斯特槍創造了西部」(Winchester found the West)和「槍贏得了西部」(The Gun Won the West),反映他對自己所生產的槍是感到何等自豪。

奧利華在1880年,年屆70歲時去世,Winchester則傳給他的兒子威廉(William Wirt Winchester)打理,當時其大女兒、即威廉的姐姐已在6年之前過世。豈料威廉接掌Winchester僅三個月,便因染上肺癆而與世長辭。威廉的遺孀莎拉(Sarah Winchester)自此便變得迷信起來,因為溫切斯特家族中除威廉及其姐外,威廉與莎拉的女兒更在出生9天後便夭折。莎拉深信溫切斯特家族因為生產了Winchester槍械而受到詛咒,畢竟槍械始終是害人之物。

莎拉在繼承家族遺產後,由於家人全部早逝而獨守空幃,於是搬到加州聖荷西(San Jose)並建起了一座大屋作居住。由於莎拉深信,家族中人早夭是因為死在Winchester所造的步槍的亡魂對該家族下了詛咒,為免每天都擔心害怕被鬼復仇,於是叫建築工匠天天在房屋上「動手腳」,接受靈媒的建議將大宅改建成迷宮,愈是奇形怪狀,槍下亡魂就愈找不到她。

不少美國人都很容易買到手槍,簡單地學習使用方法後就相信有能力保護自己。(Getty Images)

自1884年起,歷時38年,莎拉每天花上1,000美元,合共花掉了5,500萬美元的遺產,就為了躲避鬼魂建造一座迷宮,房子也從8個房間,擴建成擁有160個房間、40道樓梯、2000扇門及一萬個窗戶的超奇怪建築。時至今日,該大屋已成為了當地其中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但若沒有導賞人員帶領,任何方向感再好的人也會蕩失,被譽為令人絕望的尋路過程。

當然,鬼神之說信不信由你,但從莎拉對槍下亡魂如此驚慌的思維,可知到像Colt和Winchester這些槍械大廠在當時社會上的影響力是如何的大。正如著名學者哈格(Pamela Haag)在所著的《The Gunning of America: Business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Gun Culture》一書中表示,美國槍械文化的形成,起碼有一半應歸咎於Colt和Winchester等企業的誇張商業宣傳手法,但要強行通過立法、經濟手段或社會壓力去改變這種文化,倒不如希望民眾對如何使用槍械作出反思,這樣才不致於被商業手法和政治手段所蒙蔽,對槍械產生錯誤的價值觀。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