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同窗脫歐公投中對陣 卡梅倫或將英揆之位拱手讓予約翰遜
時間撥回至今年的2月22日,卡梅倫終於從布魯塞爾帶回來新鮮出爐的「留歐條件」,以說服國民在脫歐公投中投下留歐的一票。但在說服英國人前,他首先與他的閣員先角力一番,而他最想俘虜的是時任倫敦市長約翰遜的心。結果,卡梅倫完全失敗了,他的昔日同窗成為了脫歐派的頭號人物,並對首相之位虎視眈眈。卡梅倫與約翰遜兩人自中學起相識,到6月23日這對政壇宿敵終要迎來他們的決勝日。
伊頓公學,英國最著名的寄宿學校,近三分一英國首相均曾在此校讀書,是不少王公貴冑青雲路的起點,也是這一對宿敵命運螺旋交錯的起點。比卡梅倫年長2歲的約翰遜,在中七(upper sixth)時既當上校內風紀長(head prefect),又是欖球隊的隊員,風頭一時無兩。他那位曾經當記者的妹妹Rachel Johnson就形容約翰遜在中學時,已建立起他事事要與人競爭的性格,是他性格定型的重要階段。
學生時代相遇 潛龍遙望校園巨星
而屬後起之秀的卡梅倫,比起約翰遜則相形見絀,當時的他還是一個懵懂少年,甚至在英國的會考,當年還叫作O-levels的考試中,獲得他自認為「不太好」(not very good)的成績,若卡梅倫生在香港,已經成為了人生的失敗者,難以成為一國之相。幸而這位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在高考的試場上重新振作,在高考中勇奪3個A級成績。
兩人路途繼續一致,由伊頓公學升讀牛津大學,但在人生馬拉松中領先的還是長着一把金髮的約翰遜。修讀古典學的約翰遜在大學非常出位,憑着天生的親和力及幽默感在大學可謂無人不識,在大學四年級那年更當上享負盛名的牛津辯論會(Oxford Union)主席。約翰遜在每一個範疇都展示了他出眾的才能,他甚至將當時公認為牛津校花的莫斯廷歐文(Allegra Mostyn-Owen)的芳心奪去,成為他第一任妻子。相對於約翰遜光芒乍現,卡梅倫每天玩玩高爾夫球,過着非常寫意的生活,沒有任何校內政治可參與。約翰遜的高調與卡梅倫的低調自然是非常不同,但他們均曾是牛津大學秘密精英組織Bullingdon Club的成員,曾在牛津城內進行大肆破壞。
人人都說是大學是社會的縮影,按道理在學府內獲得成功的人,踏入成人世界應不會有過大的落差。但在學校明顯比卡梅倫優勝的約翰遜,踏入社會後卻一直落後於卡梅倫。卡梅倫不像在《每日電訊報》任職14年的約翰遜,這位現任英國首相在加入政壇前只得4年工作經驗,還要是在保守黨內的研究部門工作。但兩人均在2001年一同在倫敦出選為國會議員,由他們踏入政壇一刻,這對伊頓雙子星就搶盡眾人的目光,視為他日首相之材。
我們有島國的性格:獨立、直率、醉心於捍衛主權。我們不能改變這種英國人的情感,就像我們不能抽乾英倫海峽一樣,亦因這種情感我們抱着務實多於感性的心態加入歐盟。」 "We have the character of an island nation: independent, forthright, passionate in defence of our sovereignty. We can no more change this British sensibility than we can drain the English Channel. And because of this sensibility, we come to the European Union with a frame of mind that is more practical than emotional."
「這(脫歐公投)就好像獄長意外地將囚室的門打開,然後人們能看見外面的光明地方。」 “This is like the jailer has accidentally left the door of the jail open and people can see the sunlit land beyond.”
雙雙踏入政壇 命運開始逆轉
獲得政壇的入場券,大眾以為兩人就會自此踏上青雲路,但約翰遜的貪婪令他付上政治代價。這位自視甚高的前倫敦市長以為自己能兼顧國會及《旁觀者》(The Spectator)雜誌總編的工作。但他持續捲入大大小小的麻煩,在國會內又毫無表現,最終在一宗與女下屬的婚外情醜聞打擊下,於2004年失去了在影子內閣的位置。幸好醜聞並沒有影響他2005年大選中的選情,連任國會議員。但另一邊廂的卡梅倫此時已平步青雲,爆冷擊敗一眾政壇老手,以38歲之齡就當上保守黨黨魁,在國會內與貝理雅及白高敦正面交鋒,曝光率與日俱增。而他年青、有活力的親民形象,連帶令民眾一洗以往認為保守黨高傲、離地的定見。
坐在那架通往唐寧街10號的直通車的路上,卡梅倫當年都不忘乘機對落難同窗落井下石,在一個訪問中直指前保守黨黨魁夏偉明將約翰遜趕出影子內閣的決定正確。到自己成為保守黨黨魁後,又將好友排除出核心團隊中,令約翰遜的政治前途顯得相當黯淡。
可笑的是命運又將本以為沉寂的保守黨雙星對決,於2008年死灰復燃。為尋覓一個能擊敗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的保守黨候選人,卡梅倫在苦無良將下,最終選擇了約翰遜出戰倫敦市長選舉。作為媒體寵兒,約翰遜運用他自己的公關技巧,在傳統為工黨陣地的倫敦勝出選舉。重新走回政治舞台中心的約翰遜,他的表現並沒有令人失望,成功革新了倫敦。約翰遜為倫敦帶來了租單車網絡,他又成功舉辦了奧運,而他能以魅力跨越政見分歧的能力,更在倫敦市長一職留下了自己的烙印,約翰遜又再一次搶走於2010年當上英國首相卡梅倫的風頭。
以下剋上 約翰遜追趕失去時光
空前成就亦令他用市長一職在不同議題上挑戰卡梅倫,其中一例就是希斯路機場興建第三條跑道的計劃。兩人在此問題上針鋒相對,最終計劃擱置,卡梅倫被外界批評為「無膽量」,約翰遜又勝一仗。雖然卡梅倫表示即使英國選擇脫歐,他亦不會辭去首相一職,但正所謂「政治一天都嫌多」,競選失敗的人又有何威信手握權柄呢?因此今次脫歐公投極有可能會令英國首相之位有所變動,一個近40年的競爭故事或會隨着選舉塵埃落定。
最能適應時代的就是強者,但人會變月會圓,弱者只要遇到能發揮自己能力的地方就會變成強者。走到今日,兩人均在其政治生涯的高峰,一個於2015年連任首相,另一個則剛在倫敦市長一職度過了成功的8年,若以一齣電影來比喻今次公投,卡士已不能更強勁。兩強相遇的故事,令脫歐公投在經濟數據、主權、民主的論述的背後,加添一抹充滿人情味的色彩。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