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缺席區內重要會議 專家:亞太領袖憂慮印太戰略無力
美國白宮周五(8月31日)宣布,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11月將不會出席東盟會議和東亞峰會,以及之後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以上會議均由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出席代為出席。專家分析認為,此舉會領亞洲各國領袖憂慮美國抗衡中國是否可靠(reliable)。
特朗普上任後旋即退出跨太平洋夥伴貿易協定(TPP),其後又質疑與日本和韓國建立軍事同盟的成本。後來,特朗普政府開始推出新的「印太戰略」(Indo-Pacific),加強對區內日益發展的承諾。不過,如今特朗普一連缺席3個亞洲地區的重要會議,不禁令人質疑他對亞洲地區盟友的承諾有多堅實。
彭博社報道,特朗普的缺席意味中美領導人起碼要到阿根廷舉行的G20峰會(11月30日至12月1日)才能會面。亞洲戰略與領導力研究員資深顧問胡逸山(Oh Ei Sun)認為,「特朗普缺席毫無疑問會鞏固外界對美國將放棄亞太地區的印象,更遑論新的印太。」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助理研究員克羅寧(Conor Cronin)認為,「對於想嘗試彰顯印太戰略重要性的美國來說,這並非好的一步。」
美國缺席 中國受益
報道又引述專欄作家章家敦(Gordon Chang)提及,「象徵意義是是重要的。中國曾在美國前任總統缺席的時候有所得益。」他所指的是前總統奧巴馬因處理聯邦政府停擺危機時,而缺席2013年10月的APEC峰會,被視為是向中國「送大禮」。
他認為相同的情景會再出現,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11月的巴布亞新幾內亞APEC峰會上推廣「一帶一路」等合作計劃。而習近平是首名確認會出席APEC峰會的國家領導人。
美國在亞太的盟友竭力對特朗普示好,如新上任的澳洲總理莫里遜(Scott Morrison)邀請他訪問澳洲,但特朗普似乎未有領情。另一方面,APEC峰會(11月15至16日)在美國中期選舉(11月6日舉行)之後舉行,面對通俄門調查及艷星門等事件影響,特朗普的確面臨一定壓力,但是這似乎並非不去會議的原因。
被指要與盟友保持距離
白宮解釋特朗普缺席的原因是要到巴黎,出席11月11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的紀念活動及訪問愛爾蘭。《紐約時報》分析認為,這某程度上強調特朗普樂於與盟友保持政治距離,並使盟友更關注美國抗衡中國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研究員高瑞連(Collin Koh Swee Lean)認為,美國將會持續參與亞洲地區的事務。他舉例指出,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Pompeo)在8月初到新加坡與東盟(ASEAN)成員國外長及其他官員見面,他承諾投放3億美元(約24億港元)維持印度太平洋的地區和平,又稱會投資1.13億美元於亞洲新興科技、能源和基礎建設。不過有分析認為以上數字相較中國「一帶一路」的千億元出資,仍是顯得微不足道。
(彭博社/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