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陽光明媚的愛琴海畔,土耳其東部的伊茲密爾(İzmir)歷史上一直處於地緣政治的風口浪尖。作為港口城市,既曾是戰略基地,亦曾是貿易中心,更被希臘人、亞歷山大帝國、東羅馬帝國、鄂圖曼帝國等多個民族或帝國統治過。在今天平靜悠閑的市面背後,這個土耳其的第三大城市、第二大港口,在過去五千年中,一直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香港電台主持泳怡與奧米於節目《廣東話去旅行——土耳其篇》第四集,正要來到此處,尋找歷史中保留下來的盛世文明。
文:Janice|圖:香港電台
公元前的文明古城
距離這個地中海地區最古老的城市八十公里外,就有現時保留最完整而且規模最大的希臘羅馬古城——以弗所,其面積約為義大利龐貝古城的八倍之大,它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採用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的都市。
以弗所於公元前十五世紀左右,就成了希臘移民最早定居地。而以弗所古城,在公元前九世紀就已建立,公元前六世紀波斯人入侵,後來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收復此地且下令執行基礎建設。經亞歷山大大帝納入希臘帝國版圖,以弗所古城盛極一時,成為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中心。古城曾於公元十七年因大地震而遭摧毀,當時羅馬人就曾做過修護工作。至公元二世紀,由羅馬帝國統治的以弗所,正是最興盛的時期,目前所見的遺跡正可見證當時的盛況。
距離伊茲密爾市區80公里外,有現時保留最完整而且規模最大的希臘羅馬古城——以弗所。(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二千年前的生活細節
古城面積二千公頃,當時人口高達二十五萬,是亞洲最大都會。遺跡非但保留當年的城市結構,亦可見當中的重要建築如塞爾瑟斯圖書館、大劇院、哈德良神廟等。泳怡與奧米沿克里特斯大道走下去,更由半山富人區域,走進平民日常的生活場所,找到二千多年前居民生活的細節,如先進的流水式公廁、尋歡作樂的暗號、人民居所的講究設計與布局。二千年前的城市文明,仍然超出今天人們的想像。
以弗所亦是早期基督教中心之一,歷史上記載,耶穌的傳教士保羅曾在此停留兩年多,以此作為亞細亞地區的福音基地。至今保留完整、混合羅馬與希臘特色、可容納二萬五千人的大劇院,在歷史上正是保羅當日傳教演說的地方,傳說中就連使徒約翰及馬利亞亦曾居住於此。有說自六世紀之後,都市因河港淤塞而沒落;也有說是基督教文明興起後,此城因信仰多神而漸被棄置,直至二十世紀初才陸續被挖出。
在以弗所,這原本是門拱上的裝飾-勝利女神尼克雕塑。(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照耀土地的陽光
伊茲密爾非但孕育出好幾個世紀的輝煌文明,豐沃的水土與陽光,也是盛產葡萄的地方。泳怡和奧米去了當地小鎮烏爾拉(Urla)的一個酒莊,一嚐土耳其葡萄美酒,感受愛琴海沿岸城市的陽光氣息。土耳其本來已有超過五千年釀酒歷史,美索不達米亞上游被認為是野生葡萄起源地,正是今天土耳其安那托利亞(Anatolia)半島的東南部,而土耳其有大約600至1,200種原生葡萄品種。她們參觀的酒莊中就有十五至二十種不同品種的葡萄,均在這陽光充沛的氣候與柔軟的土壤上茁壯成長。
泳怡和奧米參觀的酒莊中就有十五至二十種不同品種的葡萄,均在這陽光充沛的氣候與柔軟的土壤上茁壯成長。(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土耳其的國境在悠長的歷史中跌盪起伏,卻更見土耳其人朝氣蓬勃的生命力。泳怡和奧米正好在伊茲密爾經歷土耳其101周年國慶的活動,與土耳其民眾在煙花下,充份感受到這個經過不同文化融合,形成獨特歷史再結合現代化城市的氛圍。說到國慶,就更容易發現四處可見土耳其國父凱末爾(Kemal Atatürk)的肖像,土耳其人尊稱他為阿塔圖(Atatürk)意思正是土耳其人之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國土耳其面臨被列強瓜分。凱末爾為當時的將領,組織革命運動,帶領軍隊收復土地,廢除不平等條約。1923年10月29日,凱末爾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他亦成為第一任總統。而在這個宗教、歷史、文化錯綜複雜的國家推行現代化與世俗化,凱末爾可謂功不可沒。在現代化改革之中,土耳其人再次迎來相對平等與開放的自由。經過百年,國父的影響,仍然映照在今天土耳其人的笑臉中。
泳怡和奧米深深感受到土耳其人熱情的魅力。(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港台電視31節目《廣東話去旅行——土耳其篇》由2月4日起,逢星期二晚上7時35分,在港台電視31播映。港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程式「RTHK電視」同步播出節目及提供重溫。節目詳情 :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cantonesetravelogue_turkiye
(圖片由香港電台提供,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