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掀起崇古仿古熱潮 嚮往重修人倫舊序
《琅琊榜》的言情戲分量少但深刻,受到追捧。在大陸熱播時,網民和媒體每日最關心的就是主角林殊與愛人霓凰郡主能否有情人終成眷屬,大團圓結局。製作人花費心思想要成全觀眾熱切的期望,但結果還是讓觀眾大失所望。林殊最終決定用生命去換取他一直堅持的治國理念。他的愛人霓凰雖然傷心至極,但她沒有林殊好友的幸運,不能陪伴他到北方迎戰大渝。霓凰的戰場在南邊,她知道必須要完成責任。戰場上,霓凰只能在自己的營幕中接受林殊的死訊。
《琅琊榜》故事裏也有感人肺腑的夫婦重逢場面。其中說到林殊的同僚疾風將軍聶峰也僥倖在梅嶺生還。聶峰跟林殊也中了毒,體格變形、口齒不清。忍辱13年才得與妻子夏冬重逢。演員張齡心演活了一個妻子完全接受丈夫外表改變、感受到愛人的屈辱,並全心全意去安慰面前那個愧疚的男人,為與他相聚而感到欣喜。那一場戲非常精彩,應該可以滿足喜歡愛情戲的觀眾。這場重逢、團圓的情節與林殊、霓凰的悲慘結局構成強烈對比,就男女情愛寄望更深刻的反省。
如果愛情的定義是為了滿足一己的願望,那林殊和霓凰都不懂愛情。廣大觀眾認為這份愛情不夠完美,但從愛的角度去看,林殊與霓凰的結局是圓滿的。林殊是從地獄爬出來的人,背負着仇恨和屈辱。霓凰明白林殊,也難捨他,但她對林殊的愛足以讓她放棄個人的堅持和幸福。《琅琊榜》中不完美的愛情結局為愛這個議題釐清了主線:真愛所能成就的比個人願望為大。雖然不少偶像劇都反反覆覆地在這個道理上大做文章,但通常觀眾只想看那些甜蜜的橋段和美好的結局。有時候,不完美的結局反而更能夠去說明愛的精神價值。
這部電視劇另一個受觀眾追捧的特點,是劇中考究的禮儀。雖然劇中的南北朝時代背景和梁朝都有史實根據,但劇中所有人物及情節都屬虛構。製作團隊花了功夫去考究魏晉時代的禮儀,令劇情和細節具說服力,觀眾看起來更有戲味。
為家族平反冤情後,有一幕講述林殊披一身麻衣、走進宗室祠堂祭拜家人。演員胡歌需要跪在地上,伸臂向前拍掌,俯身叩頭,前後重複動作三次。當林殊叩首到第三次,身體俯伏在地上時,他忍不住哭了。在畫面上看不到一滴眼淚,或者一個激動的表情。觀眾只是從側面看到林殊跪在地上、捲伏起的身體輕輕地抽了一下,微微嘆了兩聲,然後鏡頭就已經轉過去了。短短一幕,感人至深。編劇,導演和演員都沒有少花功夫。
在現代社會,拜祭先人是慣例;在古時,祭祖和先人牌位都十分重要。記得曾經帶姪仔、姪女們到屏山郊遊,經過一個受古蹟文物處保護的書院和祠堂。孩子們見到暗室中桌上的神主牌都張大嘴巴、看傻了眼,還問:「窗那麼細!為什麼無電?冷氣在哪?」令人哭笑不得。至於1500多年前的古人,又是否真的把祭祠看成生活重心、待之以誠,這就不得而知。在這方面,認真的製作和鋪排足以推動觀眾想去認識多一點古時的歷史和文化。
《琅琊榜》有細膩的劇本、冗長的對白及一眾演員的精湛演技。在現今的電視劇市場,這種製作方法隨時會來個慘淡收場、血本無歸。但竟然有人「夠膽」去拍、而且拍得好,最後還賣個滿堂紅,這真稱得上是個奇蹟!劇中的虛擬世界要靠一個武林和一些英雄人物去支撐。
問題出於朝廷 答案卻在江湖
「武林」是華文讀者們最熟悉不過的超現實空間。在裏面有一個叫江湖的虛擬社會層,中間夾染了撲朔迷離的人物關係:以武功、俠義及品德去論英雄和成敗。但「武俠世界」究終是中國通俗小說中的一個傳統,想像空間裏填滿了歷代讀者的滿腔熱血。無論是僵化的政治文化,抑或是現實生活中已扭曲的文化政治,總之就是在生活中所要面對的抑壓,都可以在那個虛擬的江湖中得到解脫。
就像劇目開首時琅琊閣少閣主藺晨說: 「問題出於朝堂,答案卻在江湖,無妨。」觀眾心裏對未來總帶有憧憬,盼望着有一個江湖去擺平政治爭鬥和黑暗。看得一個心神激盪後又到了刷牙洗臉上床的時間,說不定還要準備明天在職場上的另一番廝殺。可惜,在現代社會我們就只有像黑社會和共濟會(Freemasonry)這些類型的私黨。至於那個在政治現實和權力中心以外的「清明的理想」與「最深沉的籌謀」,恐怕也只能靠電視劇中的俠義之士去支撐了。
在今日的香港人眼中,1980年代那個開放而充滿朝氣的中國已經走遠。這對1989年後在中國大陸成長的新生代而言,又何嘗不是?《琅琊榜》在中國以至亞洲其他地區大紅大紫,這說明理想的政治文化和公義人人嚮往,不分年齡、文化、地域和國界。今天的情況雖然差強人意,明天或許會有不一樣的出路,電視劇的想像空間與魅力正正在此。《琅琊榜》這個架空歷史的古裝劇把昔日的一份理想帶到電視裏,未知道香港觀眾看完之後又會有何感受呢?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