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一夫一妻 比人類更忠貞? 專家:合力保嬰孩免絕後
對大部分人來說,婚姻別具意義,因為婚姻背後兩人承諾忠於對方、長相廝守的想法,總令人感到神聖。在自然界之中,我們也可觀察到很多種動物都是以一夫一妻制生活,令人直覺這種制度是永恆的自然規律。可是,當我們仔細觀察大自然,就會發現一夫一妻制往往只是適應環境、養育後代的最好策略,我們對那些看似實行一夫一妻的動物,如大部分鳥類,投向欣賞目光,很可能只是一場美麗的誤會、一種將動物擬人化的美好投射。
在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最終目的都是嘗試繁衍後代,延續基因。一夫一妻制從來不是所有生物的唯一選擇,只是在特定條件下的最佳策略。相反,有兩種不可避免的推動力,驅使動物自由交配。
第一,是基因多樣性的好處。雌性與不同的雄性交配,便可生產基因多樣的後代,當環境轉變,部分後代能存活的機會便大大增加。第二,據美國遺傳學家貝特曼(Angus John Bateman)指出,雄性的性細胞,往往比雌性的性細胞更易製造。一般而言,雄性可以令多個雌性受精;而雌性在成長至特定階段,就不會生育後代。在這兩種條件下,兩性都會有動力尋找多個交配對象。
當我們仔細觀察大自然,就會發現一夫一妻制往往只是適應環境、養育後代的最好策略。
一夫一妻有效幫助後代成長
既然自由交配背後有這些生物性的推動力,為什麼自然界仍出現一夫一妻制?當一個物種棲身的環境充滿危險,缺乏資源,他們的後代很大機會在年幼階段死亡,一夫一妻就成為他們的生存策略。為了後代,他們會維持在一起,幫助後代長大成熟。
青蛙、蜥蜴等兩棲類動物通常都不是「忠貞的情人」,但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有科學家團隊在2010年首次發現一種以一夫一妻制度生活的兩棲動物,那就是秘魯的「精靈箭毒蛙」(mimic poison frog,學名為Ranitomeya imitator)。科學家團隊指出,這種毒蛙習慣在樹葉中的小水坑放置蝌蚪,由於小水坑的營養不足,須由父母為牠們提供食物,因此兩隻毒蛙會緊密連繫彼此,共同養育後代。
鳥類都是忠貞的情人?
據估計,九成鳥類都是一夫一妻制,至少表面上是如此。但當你仔細觀察,會發現牠們在「恩愛」背後,上演幕幕比TVB劇集更戲劇性的情節,出軌與誕下私生子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謂一夫一妻,粗略也可分成兩種。第一種,是社會性一夫一妻(Social monogamy),即是指一雙雄性及雌性緊密生活、有性行為、擔當家長角色共同養育後代,但不代表他們不會「到處留情」;假若雌雄兩者在性方面都忠於對方,不會在外面「拈花惹草」,即可稱為性方面的一夫一妻(Sexually monogamy)。
有很長一段時間,科學家相信大部分鳥類是性方面的一夫一妻,但陸續有遺傳學及行為學研究指出這並不是事實,例如鶯鳥和信天翁(albatrosses),都有「出軌」行為。專家稱之為「額外配對的交配」(extra-pair copulateons),有近75%鳥類後代其實都是從這樣的交配下誕生。
很多人誤以為信天翁是對伴侶「忠貞不二」的鳥類,但對生活在南冰洋的漂泊信天翁(Wandering albatrosses)來說,這個天真想法顯然不適用。在一年之中,牠們有數月時間都在海上生活。從海上歸來,牠們的確會與終生伴侶重聚,但這不代表牠們「忠貞不二」,因為有遺傳學研究發現,原來有14%至24%漂泊信天翁,都是在「額外配對的交配」下所生產的「私生子」,「背叛」終生伴侶的情況非常普遍。至於為何牠們會「浪子回頭」,找回終生伴侶,原因與「精靈箭毒蛙」一樣,都是出於照顧後代的需要。
殺嬰威脅迫使靈長類動物採取一夫一妻制
在4000種哺乳類動物之中,約有3%至5%動物是實行社會性一夫一妻制,但令科學家奇怪的是,有27%靈長類動物,包括猴、猿、人,都是實行社會性一夫一妻制,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科學家團隊研究所有靈長類動物,從毛耳鼠狐猴到黑猩猩都包含在內。牠們繪畫出這些靈長類動物的演化樹,從中得知這些靈長類動物在演化的不同階段中出現的各種行為,研究結果甚為驚人。
共同養育後代固然與一夫一妻制關係密切,但唯一在一夫一妻制之前就出現的因素,是雄性殺嬰的行為。殺死不屬於自己後代的嬰兒,等於殺死雄性競爭者的嬰兒,這同時令嬰兒母親失去後代,必須接受新一輪交配才能留後。面對殺嬰威脅,雄性雌性必須緊密連結,防止後代遭殺害。「我們的分析清楚顯示,殺嬰是靈長類動物出現一夫一妻制的引發點。」領導研究團隊的奧佩(Kit Opie)說。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