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由奧巴馬的遺憾 看國情咨文對香港的最大啟示

撰文:余偉邦
出版:更新:
左︰梁振英於1月13日發表任內第4份施政報告(梁鵬威攝);右︰奧巴馬於當地時間1月12日發表最後一份國情咨文。(美聯社)

美國總統奧巴馬和香港特首梁振英本港時間周三幾乎在同一時間發表施政演講,確是一個鮮見的巧合。當然,梁振英只是一位管治700多萬人的地方首長,與奧巴馬這位需要管治3億人的超級大國領袖所面對的問題截然不同,很難將兩者的施政演說直接比較,何況兩者的水平級數,也實在無法相提並論。不過奧巴馬在今次國情咨文的其中一番話,確實值得梁振英以至香港相關各方認真思考。


奧巴馬在演說中,談到了不少願景,他告訴美國人,未來可以是美好的,但前提是要各方能一起努力,「只有修補好我們的政治,這才能發生」。奧巴馬坦言,過去7年自己作為美國總統的其中一個遺憾,「是黨派之間的仇恨和猜疑,並沒有好轉,反而在惡化」。

議員陳偉業舉牌聲援書店失蹤五子。(陳焯煇攝)

儘管問題出現的背景迥異,但政治兩極化變本加厲的情況,確實同樣困擾著香港和美國。梁振英在當選後曾聲言,再沒有梁營又或唐營,只有「香港營」,然而香港社會的政治撕裂,在過去數年無疑是在嚴重惡化,佔領運動後的黃藍撕裂,更是完全沒見修補。


至於美國的情況也同樣糟糕。2008年奧巴馬競選總統時,也曾聲言要團結國家,「我們並不是一堆紅州和藍州的湊合,我們就是美利堅合眾國」,然而7年過去,美國政治兩極化的情況,只有惡化而完全沒有改善可言。直到今時今日,很多保守派人士仍舊是那麼憎恨奧巴馬,認為他力推醫保是在搞「社會主義」;自2010年共和黨重奪眾議院控制權以來,立法與行政機關的對峙,也令到奧巴馬施政極受制肘。在今次演說中,奧巴馬多次贏得熱烈民主黨議員的熱烈掌聲,與在場共和黨議員的沉默形成強烈對比,已是政治兩極化的最佳寫照。

作為任內最後一份國情咨文,奧巴馬並沒有迴避自己在團結國家收窄黨派分歧上的失敗;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將責任一面倒地歸咎任何一方,反而承認自己不足,「毫無疑問,一位像林肯或羅斯福般本事的總統,也許能更佳地連起這道鴻溝。我保證只要一天我在當總統,我仍會繼續努力做好些」。


當然,政客的言辭往往比幹起來的漂亮,奧巴馬也不例外;聽在共和黨及保守派耳中,奧巴馬這番話,也許只是在惺惺在態,但至少他有嘗試表現得較為謙遜、避免擺出一副戰鬥格,這已是值得肯定。

奧巴馬在演說中談到,美國人需要更好的政治,但要實現這目標,單單是換議員或總統是不足夠的,「必須改變我們的制度」,包括改革選舉方法,從而更好地反映民意;倘若社會大眾感到無能為力,「沮喪情緒滋長,就會出現一些聲音,驅使我們再度跌進不同群體壁壘當中,將那些外表看來不像我們、祈禱時不像我們、投票時不像我們,又或並不擁有相似背景的國民同胞,作為代罪羔羊。我們不能走這樣的一條路」,「當只有最極端的聲音受到注視,我們的公共生活就會敗壞;當一般人都覺得自己的聲音無關痛癢、制度明顯偏向富人權貴或某些特殊利益,民主就會崩壞。」


奧巴馬這番話,不僅是想向公眾點出特朗普之流利用社會挫折感去煽動族群仇恨的禍害,同時亦點出了改革制度從而更好地反映民意的重要性。正如奧巴馬所言,「更好的政治並不代表要同意每一件事」,「但民主需要國民之間有基本的信任聯繫,若我們認為,那些不同意我們的人,都是出於惡意動機,又或我們的政敵全都不愛國,這樣是行不通的。沒有妥協的意願,只願聽同意自己的聲音,又或連最基本的事實也被質疑,民主會陷入停頓」。

 

誠然,奧巴馬自己也無法在美國做到凝聚共識,但他這番忠告,對美國社會固然適用,對香港又何嘗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