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MIT學者:貿易衝擊致失業重災區 選民趨極端
數十年來,經濟學教科書一直告訴大家,自由貿易是好事,能為貿易雙方帶來共贏,帶來更繁榮的經濟。然而,在今屆美國大選中,反對貿易的呼聲卻相當響亮,無論是共和黨的特朗普,還是民主黨的桑德斯,都在抨擊自由貿易協議。到底傳統的經濟貿易理論哪兒出錯了?美國著名勞工經濟學教授奧特爾和另外幾名學者,最近就以中美貿易作為關注點,認真探討了這個問題,引發不少迴響。
美廿年流失數百萬職位
在今屆美國大選中,貿易議題是各參選人的兵家必爭之地,桑德斯指摘黨內對手希拉里支持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簡稱TPP),導致美國失去數以百萬計的工作職位。共和黨的特朗普近日也猛烈指控中國對美貿易「不公平」、形同「強姦」美國。他同時批評TPP「恐怖」,甚至揚言該協議是「為中國而設,讓他們走後門偷走我們的東西」。
當然,特朗普完全是胡說八道,因為中國根本不是TPP一員,在很多專家眼中,TPP是為了限制中國在國際貿易活動上的影響力,引用麻省理工學院(MIT)勞工經濟學知名學者奧特爾(David Autor)的說法,特朗普的說法簡直是錯到離天萬丈。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過去廿年間,美國工廠的職位因為科技進步及全球貿易競爭下急劇減少,由1995年時的超過1700萬個製造業職位,急跌至2010年的1100萬。
長期研究中國貿易的奧特爾等學者最近發表了權威研究報告,揭示了自21世紀以來全球化的急速推進,包括了中國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雖然在貿易上給美國帶來了巨大好處,但也確實對美國製造業職位構成了沉重打擊,還加劇了美國的政治分化。
研究仔細檢視了2002至2010年間國會選舉各地的戰果,與每區製造業崗位流失和其他經濟趨勢的關係,發現受貿易衝擊影響最大的地方,更容易在政治上走向極右或極左,白人選民會向右轉,非白人則會向左轉,兩黨的中間派支持率都會下降;而政治意識形態趨於極右或極左的候選人相繼當選。
中國崛起 獨特衝擊模式
奧特爾表示,單在2000年到2007年間,美中貿易令美國失去近100萬份製造業工作,這數字已經撇除了科技進步的因素。當中原因,也許還得從傳統經濟學有關貿易的理論說起。在經濟學中,貿易的相對優勢理論告訴我們,若不同地方之間好好分工,各自集中精力去生產自己最擅長的商品並進行貿易,就能達致共贏。
利雖多於弊 貿易痛楚集中
然而,奧特爾指出,隨着中國過去廿年融入全球化經濟體系,開始出口各種各樣美國廠商原本都在生產的東西,兼且價錢能更低更便宜時,其衝擊就「好像一顆在山頂停留了百年的巨石,突然開始滾下山」,自然會對山谷下的情況帶來巨大衝擊,其中之一就是導致美國製造業職位的大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