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寅5月22日與特朗普白宮會面

文在寅5月22日與特朗普白宮會面
撰文:王慧珊
出版:更新:

韓國總統文在寅5月22日會與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宮會面,商討朝鮮半島局勢發展,並會討論籌備美朝首腦會談的方案。

白宮周五(4日)發表聲明指,繼文在寅與朝鮮領袖金正恩上周五(4月27日)在板門店舉行首腦會談後,特朗普與文在寅預定5月22日於白宮會晤,二人屆時會繼續密切協調朝鮮半島的局勢發展,亦會討論即將舉行的「特金會」事宜。

韓國青瓦台發言人金宜謙周六(5日)亦發表聲明指,文在寅應特朗普的邀請,預定5月22日訪問美國,並在白宮與特朗普舉行會談。

聲明指出,文在寅和特朗普將在會談上重申韓美同盟關係牢不可破和兩國的深厚友誼。雙方將就籌備朝美首腦會談的方案進行磋商。

這將是韓美領袖第四次會晤,文在寅2017年6月訪美;特朗普同年11月訪韓時,兩人曾舉行會談;雙方同年9月22日還藉着出席聯合國大會的機會舉行會談。

(美聯社/韓聯社)

俄烏三週年|戰爭三步曲 烏克蘭戰敗在即誰之過?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2025年2月24日,俄烏戰爭打滿三週年。跟去年不同,這一次在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的衝擊之下,大概很少人會相信這場戰爭還會有「第四週年」。

特朗普如今主動同普京(Vladimir Putin)溝通,將戰爭責任歸咎他口中的「獨裁者」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甚至想要先將澤連斯基踢下台,特、澤二人持續隔空罵戰,歐洲和烏克蘭都被排除在談判之外,特朗普更像「殖民主」一般要求烏克蘭無條件文出一半的礦物資源。

從這些背景來看,特朗普似乎只求實現他迅速達成停火的目標,並不計較停火條件對誰有利。由於普京知道這一點,也知道只要美國斷絕軍援,烏克蘭將無力再戰,當然也就不會預先作出任何讓步。在特朗普政府「預先」拒絕烏克蘭加入北約、表明烏克蘭恢復2014年前領土不切實際之後,俄羅斯的要求更似乎變得愈來愈進取:一方面拒絕歐洲未來派兵到烏克蘭維和,另一方面更要求北約從北約東緣國家撤軍,這相當於重新將東歐一系列國家重新推向俄羅斯的勢力範圍。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繼續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ksyy)「隔空交火」。特朗普2月19日在其社交平台撰文指澤連斯基是「一位沒有選舉的獨裁者」,並指「澤連斯基最好儘快行動,不然連所屬的國家都會不復存在。」(truthsocial@realDonaldTrump)

在特朗普倒向普京儘快求和之際,俄烏戰爭在踏入第四年之後相信很快就會以烏克蘭的屈辱妥協暫告一段落--除非歐洲各國能夠提出一個有力的統一援烏立場。

到底過去三年,烏克蘭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困境甚至是絕境的?下文分三步曲來作一個總結。

第一步曲:俄羅斯只是「紙巨熊」的認知

2022年俄軍多路開進烏克蘭,原意是急速行軍取得基輔,以閃電戰擊倒澤連斯基政權,扶植親俄人物主政,到時候被殺一個措手不及的歐美各國也無力回應。

然而,普京明顯低估了俄軍的戰鬥能力,在進入烏克蘭前不久才知道自己要入侵另一個國家的俄軍也準備不足,而烏克蘭人初時利用了西方的手攜式反坦克、防空導彈配合無人機等新武器的運用成功攔下了俄羅斯的閃電戰。開戰一個多月後,俄方就決定要將戰鬥集中到烏東頓巴斯(Donbas)地區,從基輔等北方戰線撤退。

同時,西方也對俄羅斯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嚴厲制裁,凍結了3000億美元價值的俄羅斯海外資產,並動手斷絕同俄羅斯的能源供應關係。

2022年3月7日,基輔以北大批俄軍裝甲車「塞車」,車龍超過60公里。(Wikimedia Commons)

起初,烏克蘭還有同俄羅斯在土耳其進行和談,烏克蘭願意承諾不加入北約、暫時擱置領土爭議,但俄羅斯卻要求自己要在未來對烏安全保證的國際框架中擁有否決權,而且要求烏克蘭嚴格裁軍。最終,烏克蘭和西方眼見俄軍的無能,都決定不再談判,尋求在戰場上迫退俄羅斯。

到了2022年冬天來臨之前,烏克蘭可算是大勝連連。在美國提供海馬斯多管火箭炮(HIMARS)和SpaceX星鏈(Starlink)通訊設備的協助下,烏克蘭抵住了俄羅斯在頓巴斯地區的攻勢,在黑海西緣收復了地理位置極其關鍵的蛇島,在東北哈爾科夫(Kharkiv)打了一場閃電戰,在俄軍潰退下收回大片失地和大量俄國軍備,在南部也收復了大城赫爾松(Kherson),並將俄軍迫回第聶伯河(Dnieper River)東岸。

同時,烏克蘭的無人機、無人艇也對俄羅斯的陸軍以及克里米亞的黑海艦隊造成了嚴重打擊。

2022年,在美國提供海馬斯多管火箭炮(HIMARS)的協助下,烏克蘭抵住了俄羅斯在頓巴斯地區的攻勢。(Reuters)(Getty Images)

一時之間,在烏克蘭和西方的眼中,俄羅斯只是一隻「紙巨熊」的「事實」恍惚已經被戰爭的現實揭破,烏克蘭並非沒有可能在戰場上以武力將俄軍擊退。

第二步曲:烏克蘭反攻失敗

戰爭踏入第二年,烏克蘭的目標是要累績兵力和西方軍備在戰前發動大反攻,希望取得一種決定性的勝利。

此時,人們對於烏克蘭的反攻還有頗大的期望。2022、2023年的冬天,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大體斷絕(德俄北溪一、二號2022年9月被烏克蘭破壞)並沒有對歐洲造成災難性的經濟衝擊。戰線就幾乎是有在烏東頓涅茨克州(Donetsk)巴赫穆特(Bakhmut)的「絞肉機」苦戰--俄方在此經過10個月的血戰,將這個原有7萬人口的城市轟成廢墟,單是俄國瓦格納僱傭兵團(Wagner Group)就已經有兩萬軍人死掉。俄軍最終在2023年5月打下了這個城市,但卻趕不及同年5月9日的勝利日紀念。

反觀烏克蘭和西方,英法德美全都劃破此前的「紅線」向烏克蘭輸出用於地面推進的主戰坦克,英法也向烏克蘭輸出了射程可達250公里的空對地「暴風之影」(Storm Shadow)巡航導彈,西方各國也將大量裝甲車、自走炮等不同類型的武器往烏克蘭送去,並大量幫助烏克蘭訓練部隊。這就是為反攻做準備。

2022年12月3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向時任對烏特別軍事行動總指揮蘇羅維金(Sergei Surovikin)授勳。(Reuters)

烏克蘭2023年6月終於開始反攻。問題是,過了一個冬天,俄羅斯已經在烏南前線建立起嚴密的防禦工程,稱為「蘇羅維金防線」,滿是地雷和戰壕,加上俄羅斯也逐漸學會了使用廉價無人機,在「天眼」監視之下,烏軍寸步難行,坦克幾乎得物無所用,烏方只能以步兵冒險進攻,跟俄羅斯守軍爭奪幾百米的前線進退。最終,打了幾個月,烏克蘭只奪得14個小村莊。從整個2023年來看,俄羅斯整體拿下的烏克蘭土地比烏克蘭反攻得來的還要多。

眼前烏克蘭反攻停滯,美國在2023年下旬雖然緩緩為烏克蘭送來集束彈和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但也改變不了烏克蘭反攻失敗的大勢。

諷刺的是,2023年對俄羅斯最大的威脅是瓦格納集團領袖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6月底發動的「一日政變」。政變失敗後兩個月,普京國內形勢穩定了下來,普里戈任也墜機身亡了。

俄羅斯瓦格納兵變:圖為俄羅斯國營傳媒俄羅斯-1電視台節目《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普京》的畫面,顯示總統普京2023年6月24日在克里姆林宮處理「瓦格納事件」時的工作畫面。(Telegram@zarubinreporter)

此時,俄羅斯再不是一隻「紙巨熊」。烏克蘭的唯一勝算就是在西方支援下與俄羅斯無限期消耗下去,直到普京喪失鬥志為止。但普京則回到其最穩打穩紮的策略上:烏克蘭對俄羅斯遠比西方重要,要比耐力,俄羅斯必勝。

第三步曲:無限期的消耗戰

2023年10月7日的哈馬斯襲擊引爆加沙戰爭之後,烏克蘭戰局已變成了國際局勢的旁支。

隨着特朗普連任選戰站隱陣腳之後,此時控制國會眾議院的美國共和黨也變成了援烏的攔路虎,從2023年第四季起把下一輪援烏撥款拖了半年才通過。這半年烏克蘭前線打得幾乎彈藥糧絕,士氣日漸低落。俄羅斯的軍備生產則趕了上來,大規模導彈、無人機的遠程襲擊,以至前線的無人機、電子戰運作也變得愈來愈有效。

2024年的消耗戰,烏克蘭幾乎完全處於捱打階段。而深得軍心民心的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Valery Zaluzhny)2024年初也被澤連斯基換走。

2024年8月23日,俄羅斯對烏克蘭進攻,烏克蘭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的一所學校被空襲後一片頹垣敗瓦。(Reuters)

2024年2月,頓涅茨克前線小城阿夫季夫卡(Avdiivka)的失守,更中門大開讓俄軍可以不斷往西推進,威脅到頓巴斯交通樞紐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此城若失將會為俄軍打開直進烏克蘭中部和奪取頓涅茨克剩下兩大烏控城市的通道。

俄方對自己信心飽滿,到年中還在東北哈爾科夫展開地面進攻,開出新戰線。而烏克蘭則在8月開始「反入侵」俄羅斯的庫爾斯克州(Kursk)。兩道新戰線的攻勢很快就落入消耗戰的局面,跟烏克蘭其他前線的情況一樣。

整個2024年來看,俄軍的進展遠比以前為快,但由於戰場上無人機「天眼」滿佈,俄軍一舉一動烏軍也一清二楚,難以發動突襲式的推進,俄方也只能以步兵小隊承受到重大折損而緩緩推前。例如在波克羅夫斯克一線,到今天花了一年時間,前線也只推進了40公里左右,這是一個人正常步速花10個小時也就走完的距離。

2024年,美國批准歐洲國家輸烏的F-16終於少量送到,而美國也聯同其他歐洲國家准許烏克蘭利用「暴風之影」或ATACMS等較長射程的武器去打擊俄羅斯領土上的目標。如果這一切在2022年2月戰爭之初皆已齊備,也許烏克蘭能趕在俄軍初戰失敗後重整旗鼓之前擊退俄軍,但到2024年,這一切都太遲了。

2024年9月26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美國華盛頓白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會晤。(Reuters)

從俄烏戰爭三周年的角度來回顧這場戰爭,烏克蘭如今戰敗在即的責任並不是特朗普的「180度轉向」,也不是烏克蘭人作戰缺乏決心,而是整個西方陣營,特別是拜登領導之下的美國,對於整場戰爭沒有任何戰略設想,每一個決定都小心翼翼,每一個決定也是見步行步,從來沒有想清楚他們要在烏克蘭達成什麼樣的戰爭目標、他們能夠如何實現這些目標。

簡單來說,烏克蘭人是被迫打一場衛國之戰,西方陣營則是在烏克蘭國土上不斷延續一場不知所為何事的消耗戰。烏克蘭本來就在必敗的厄運之中,特朗普只是用更加冷酷的方式讓全世界看清這個事實而已。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