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地震一周年】港人赴災區助重建 反從災民處學到樂天知命

撰文:陳冠東 羅保熙 盧燕儀
出版:更新:

2015年4月25日,香港人,你在哪裏?尼泊爾當天發生7.8級大地震,首都加德滿都死傷枕籍,山區房屋倒塌。許多時候許多事情,你在不在現場,不是最關鍵,最重要的是你之後做什麼。就此,有港人大解善囊,義助災民,有港人坐言起行,協助重建。
值此是尼泊爾大地震一周年,《香港01》專訪了在尼泊爾地震後投入當地重建工作的港人,他們有的在地震後趕抵加德滿都,協助處理藥物,尼國人民堅毅不拔,令港人讚嘆再三,更有港人走入偏遠村落,協助災民重建家園。重建進度因政府援助資金遲遲未能落實等原因而進展緩慢,災民仍然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尼國人民不改樂天精神,團結互助能力之強之大,叫人謙卑反思。

尼泊爾4.25大地震一周年尼泊爾大地震將屆一周年,但當地重建步伐緩慢。圖為在去年4.25地震中受損的加德滿都著名的王宮廣場,部分受損建築物的重建工程今年3月仍然繼續,工人在工地施工。
香港人林黎明博士有份創辦的未來之村,短短數年成功鼓勵100名鄉村孩子上學、改善尼泊爾教育質素。(未來之村)

地震破壞驚人
發展「還原基本步」 義工反思助人

周五晚上,是一般人迎接周末的黃金時分,佐敦一間咖啡店內,4名香港人圍着興高采烈地傾談,他們談論的不是周末的消遣活動,而是一個幾近令人遺忘的國度 ── 尼泊爾。過去一年,他們馬不停蹄地聯絡香港、日本、新加坡及尼泊爾的義工,為尼泊爾地震災民重建家園,協助他們重新生活。

在這次7.8級大地震中,首都加德滿都損毁嚴重,距離該市以北100公里的Katunge第九區山區村落亦受重創,近九成房屋損毀。村民現時只能居住由鋅、鐵、木材搭建的簡陋臨時屋,既不擋雨,亦不擋風。

香港建築義工團體「IDEA Foundation」及同樣來自香港的義工組織「未來之村」數年前已在該區合作重建學校。地震過後,他們目睹政府遲遲未為村落落實重建計劃,兩者與村民商討後,決定助其自行重建,一口氣重建整條村130間房屋,並將重建計劃取名為「築 .動未來」。

災民一度失去對大自然的信心

IDEA義工錢可欣憶述:「有一刻他們(災民)對大自然失去信心,因它一下子令他們失去所有;他們當時更可說是失去對生活的盼望,會想『為什麼還要努力工作?』。」和「未來之村」結緣十年、去過4次尼泊爾的義工朱惠琳感觸道:「原本我經歷到這裏慢慢發展,但一個地震就『還原基本步』,什麼也沒有。」

錢可欣表示,尼泊爾災民雖然一度失去對生活的信心,但是,「很快,當他們見到重建曙光便回復自信。他們認為住在簡陋的臨時房屋沒所謂,只要不漏水便可;再次地震也不緊要,只希望下次不要再令他們失去所有。」曙光非因重建迅速,而是村民看到志願團體到來,跟他們商討整個重建計劃,讓他們清楚未來的重建道路。這曙光正是帶領他們走出災難陰霾的引路燈。

本身為全職工程師的IDEA成員潘詠芝說,最令她難忘的是災民的喜悅,她興奮地說:「(今年1月13日)夜晚8點,運送着10噸建材的貨車攀山涉水、走過崎嶇山路到達時,村民不論老小,從四方八面湧至,齊心合力卸下貨物。明知建材不是建他們的屋,但依然開心地搬,經過兩小時辛勞後,還聚在一小屋門前慶祝一番。」

IDEA義工錢可欣(橙色外套者)及未來之村香港代表朱惠琳(右二),今年月曾一同到訪尼泊爾,視察重建進度及探訪當地家庭。(受訪者提供)

義工:救災者不應只抱幫人心態

地震後,當地人不改樂天、好客的精神,總是將最好的房屋、食物給予義工們。香港義工經過一年的災後重建也有一番體會:「救災者不應只抱去幫人的心態,當地人面對災難的能力,是身在香港、經常抱怨的我們無法想像和面對的。」在整晚的傾談中,不難發覺,她們已在尼泊爾人身上學到「樂天知命」。

不過,因尼泊爾政府遲遲仍未發放承諾的資助,再加上,重建費用一年間大幅上升三成,迄今只有原定130間的其中5間經已施工,原定兩層的房屋目前只完成地下一層,好讓部分村民先行入住。

回顧過去一年,時間過得飛快,她們之間一直緊密聯繫,籌備整個重建計劃,同時亦分批前往災區監察重建進度。在與村民商討後,現時落實採用台灣建築師謝英俊在汶川地震後使用的防震屋,因其成本低,而且,符合村民減低財產損失的期望。第二階段的20間房屋,預計在5月中前建成。

2016年4月25日,即震後一周年的時刻,他們將製作組織全新網站,記錄過往一年在尼泊爾做過的事,目的是希望喚起港人對尼泊爾的關注。此時此刻,他們除了希望重建順利,還祝願尼泊爾旅遊業回復正軌,令災民重過正常生活。

「築 .動未來」計劃選用台灣建築師謝英俊在汶川地震後使用的防震屋,可預防8至9級地震,大大減輕地震對村民所造成的財物損失。(IDEA Foundation 提供)

救災者視角 尼國人通力合作渡難關

尼泊爾去年7.8級大地震造成全國8,000多人死亡,因國力所限,救災工作亟需外力援助,持有本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的註冊藥劑師何紹鑾(Sally),原在國際醫療組織「無國界醫生」藥劑師名單登記的她,機緣巧合下,加入了Save the Children(救助兒童會),參與緊急救援小隊工作,去年5月2日起,到尼泊爾救災6星期。

港人Sally(左)去年5月遠赴尼泊爾災區工作六星期,協助處理分派藥物。(受訪者提供)

經歷7級地震 猶如陸地坐船

雖然Sally沒有經歷過尼泊爾4.25本震,但她憶述:「首兩個星期都要工作7天,首兩晚每晚都被震醒,根本不能入睡。」Sally在旅途中更經歷了一次7.2級餘震,當時,她正在享用午膳,只見飛鳥蓋天,當地人倉皇走到戶外空地。Sally在訪問中表示:「當時完全唔識驚,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又形容情景猶如「在陸地上坐船」。

Sally整個旅程均留在加德滿都鎮守大本營,將不同的藥物送往Save the Children分佈於尼泊爾全國各地的服務站。這位自小在英國長大的香港人坦言,出發前希望能到偏遠地區幫忙,但由於當地人手不足,最終她被安排在加德滿都協助組織和發放醫療物資的物流工作。

Sally首個難題是,要找到一個合適地方放置藥物。由於地震後首都的房屋大多倒塌,要找到一個沒有陽光直接照射,乾爽及潔淨的地方並不容易。最後,Sally跟當地的同伴找到一個要走樓梯才能到達的位置罷放藥物,地點雖不方便將藥物迅速送到病人手中,但總算滿足了基本的工作要求。

處理了藥物儲藏地點問題後,她的團隊就要跟當地的醫護人員溝通,幸好他們大多都善解人意,再加上團隊迅速將當地醫療系統與他們的標準結合,再配以簡單訓練,成功將當地醫療水準提高,同時也改善了處理藥物的方法。

Sally成功找到藥物儲藏地點,存放大批藥物。(受訪者提供)

尼泊爾人堅毅精神令人讚嘆

尼泊爾人的堅毅精神,令Sally大為讚嘆,她稱他們有一種「fighting mentality, 好resilient(抗逆力強)」,亦是這種精神令受到重創的加德滿都由他們剛到埗的一片廢墟,一個月後就能正常運作,商店餐廳陸續重開,大量本地人還可到佛寺朝拜。

另外,部分原本是登山導遊的工作人員,在危難中仍然不忘向Sally介紹國內的旅遊勝地,還教她這個異邦人一些簡單的尼泊爾語,在危難中更見愛國情懷。

6周來所經歷的人和事實都令Sally刻骨難忘,她強調去年的工作只是尼泊爾復原過程的一部分,她希望人們多參與隨後的漫長重建路。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