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改變社會 數千漁奴重獲自由 美聯社奪普立茲獎
撰文:李藹明
出版:更新:
美聯社記者的一篇報道,令數千工人重獲自由,促成社會變革,獲頒本年度普立茲最高榮譽「公共服務獎」。
2015年美聯社一系列深入報道,以「奴隸製的海產」為題,揭露東南亞的海鮮產業鏈充斥血汗工場及漁船,以極長工時、惡劣工作環境、不合理的低薪剝削勞工。不少工人遭囚禁打罵,故事亦反映強制勞動、人口販賣及童工等問題,而生產的血汗海產卻分銷全球。調查期間記者深入陣地,不但人身安全受威脅,全力揭露事件之餘,亦要避免勞工受更大傷害,得格外小心。
相關文章:【舌尖上的血汗蝦之一】泰國工廠剝削兒童勞工 製品分銷全球
深入陣地 衛星追蹤
報道由美聯社4名記者負責,以過去關於東南亞漁業強迫勞動的報道為本,花逾1年時間跟蹤蝦及其他海產的產業鏈,由捕獲過程至加工處理及貨運分銷。記者發現以奴隸捕漁的漁船後,利用衛星追蹤運載該批漁獲的貨船,發現漁獲運至泰國的加工工場,然後分銷往美國及全球各地,大型連鎖超市包括沃爾瑪、美國全食等都有入口。
相關文章:【舌尖上的血汗蝦之二】海產大國剝削嚴重 企業停外判冀改善
為保護勞工 不即時發布新聞
記者發現事件後,明白若故事爆出,必然震撼社會,但為免勞工陷入危險,仍按捺自己,不即時發布。美聯社先報告當局,待當局執法,確保勞工安全後,才向外公布事件。當地政府執法掃蕩工場及漁船,數千勞工得以重獲新生,其中最年輕的僅15歲,亦有緬甸工人與闊別廿載的家人重逢,激動流涕。
調查發布後引起各方關注,其他國家亦因而發起掃蕩行動,大批人遭拘捕,數百萬美元物品充公。事件亦令各方施壓,逼使當局及業界正視問題,繼而採取措施抵制非法工場。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