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頻發難 劉鶴急訪美 特朗普究竟想要什麼?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近日,中共中央提議修憲,以及身兼政治局委員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因訪美而缺席三中全會兩事,引起媒體廣泛關注。相比之下,中美貿易本身卻受到忽視。事實上,美方最近動作頻頻,頗有向中國大打貿易戰的味道。歸根結柢,特朗普(Donald Trump)希望擁有屬於自己的政績,貫徹其「美國優先」政策,而與全球頭號貿易大國中國的交涉,肯定是落實相關政策的重心。

「當其他國家傾銷鋼材時,將向我們支付高額關稅,意味美國實際上可以賺很多錢。」特朗普2月中與民主共和兩黨國會議員就貿易問題進行討論時,不點名批評中國,同時為保護主義措施辯護。

特朗普(右)一直希望解決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圖左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貿易逆差破紀錄

事實上,特朗普一直念茲在茲的就是貿易不均,而他亦並非毫無理據──根據美國商務部2月初公布的數據,美國2017年的進口額和出口額差距較前一年激增12%,逆差高達5,660億美元,情況是2008年以來嚴重;對華貿易逆差則高達3,752億,同樣打破紀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形容,數字反映美國這個全球最開放國家正被人家「佔便宜」。

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早前表示,美國可透過增加液化天然氣出口,減少貿易赤字,這算是紓緩貿易爭端的嘗試。然而,該國其實還可以做得更多,包括放寬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可惜的是,美國對此仍然高度審慎,無助平衡兩國貿易逆差。

美國拒絕放寬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是導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難以收窄的其中一個原因。(資料圖片)

昔日日本 今日中國

「美國不會對不公平貿易措施,包括大規模盜竊知識產權、工業補貼,以及由國家主導的經濟規劃視而不見。」特朗普早前在瑞士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時,對中國大加撻伐。

年長一輩或許記得,美國和日本曾在1990年代初發生貿易摩擦。由於對日貿易佔下風,時任美國總統老布殊(George H. W. Bush)對日本這個主要盟友百般批評。過了近30年,美國「開戰」對象由日本換成中國。

美國商務部早前公布根據《貿易擴展法》第232條,針對進口鋼鐵和鋁材的調查報告,預料特朗普將在大約4月11日決定是否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鋼材進口,並在4月20日前決定是否限制鋁進口。去年夏季,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亦就中國被指盜竊知識產權,開展「301條款調查」。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站立者)等鷹派最近得勢,或增加中美貿易摩擦。(路透社)

在貿易議題上,美國對華敵意加深。若要制訂連貫及精密的對華貿易政策,像當年迫使日本「屈服」一樣令中國讓步,不得不倚重大批主事官員。問題是,迄今為止,貿易代表辦公室若干高層職位仍然沒有官員履新,包括副貿易代表和首席創新及知識產權談判員等。

萊特希澤的主導地位,以及納瓦羅(Peter Navarro)近日的升遷,均顯示鷹派得勢。不過,現時很多重要輔佐崗位仍然空缺,或會令特朗普的鷹派貿易政綱較難落實。

特朗普1月底發表國情咨文時,揚言要透過「美國優先」政策減少貿易赤字,同時扭轉過去數十年,不公平貿易協議破壞美國利益,以及導致美企遷往海外的局面。為了實現他心中的宏圖,頻頻對中國發功看似合情合理。然而,要把選舉修辭轉化為具體政策,真的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