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東進」逾3年 與東盟關係仍「若即若離」

撰文:黃家欣
出版:更新:

1950年1月26日印度從英國獨立3年後,採納新憲法,該日亦成為印度的共和日。今年為第69個共和日,東盟十國十位首領獲邀為榮譽嘉賓(Chief guest),為印度「齊歡唱、同慶賀」,屬歷來首次,盡顯印度向東盟靠攏、落實「東進政策」的態度。印度早在2014年宣布將「東望政策」(Look East)改為有導向性及重視行動的「東進政策」(Act East),3年過去,該政策的成績「仍有進步空間」。

印度警員日前參與共和日閱兵綵排。(VCG)

回顧1950年的共和日,當時閱兵儀式的榮譽嘉賓為印尼前總統蘇卡諾(Sukarno),數十年來只有5位東南亞國家領袖曾獲邀出任此角色,今次亦是首次有多於一個國家領袖共同成為榮譽嘉賓,東盟十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柬埔寨、老撾、緬甸及越南,各國領袖齊齊現身。印度展現誠意,東盟國家各領袖亦接受邀請作回應,並帶來東盟國家的藝術家表演贈慶,一來一往中顯示出雙方愈來愈緊密的關係。

印度總理莫迪(右六)與出席東盟-印度紀念峰會的領導人合照。(VCG)

印度東進三年 只有「表面」行動

隨着近年印度與中國之間緊張局勢升溫,兩國爭奪亞太地區話語權,印度背靠美國,更要拉攏東盟十國,印度便「東進」得就更加積極。事實上,今次共和日閱兵前夕(25日)為印度-東盟紀念峰會,主題是「共同價值,共同命運」(Shared Values - Common Destiny),會上11個國家將會討論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與未來,當中包括基建、國防、貿易等等關係。

不過,有專家就表示單是這些「表面」的行動不足夠。印度公立大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國際研究學院教授蘇達拉拉芒(Shankari Sundararaman)認為,印度與東盟家的「經濟整合水平仍然低於標準」。她認為區內各國文化及文明相關,但「對印度-東盟整合最重要的是推進一步,確保區內有更大的連繫」。她指出,大部份策略及經濟方面的重要政策,如連接印度、緬甸及泰國的三邊公路,仍尚未完成;據知有關計劃將於2019年完成。

莫迪與東盟國家的領導明白,不能單靠美國推動區內經濟。(VCG)

貿易夥伴需加強聯繫

東盟是印度第四大貿易夥伴,印度2016至2017年度與東盟各國的貿易額為710億美元。根據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數據,印度22%的對外直接投資目的地就是東盟國家;相反位於東盟國家的公司,在2010年至2015年期間亦有累計450億美元,投資到印度外商直接投資資本。蘇達拉拉芒認為,印度必須加強與東盟的貿易聯繫。

以東盟十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為例,中國、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及印度亦參與其中,是16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議。各國都清楚明白,美國對區內經濟及地緣政治都重要,但不能永遠依賴美國,因此促成RCEP。

印度不欲看見中國的製造業透過RCEP入侵其國家。(路透社)

印度東盟合作不全面 中國影響力仍大

印度雖參與RCEP,但並不熱衷其中,因為RCEP或要求印度移除部份保護主義的關稅,而且RCEP中還有中國,透過RCEP,中國製造業可能無任何挑戰便湧入區內。印度最大私人智庫觀察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ORF)策略研究計劃主管Harsh V. Pant認為,除非區內經濟強國之間,共同找出對區內經濟未來的目標,否則一個不夠全面的經濟合作框架根本就不會成功,而各強國之間根本不會合作。

不過蘇達拉拉芒對於今年的印度-東盟紀念峰會頗為樂觀:「我認為關於東盟中心地位的討論愈來愈多,印度-東盟紀念峰會強調並重整東盟對印度外交政策重要性,是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