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教權混合選舉 伊朗式民主何去何從?
伊朗去年年底爆發的全國性示威出現罕見現象—質疑總統魯哈尼和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的權威。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建立一套相當獨特的政治體制,既存在選舉制度,也受到伊斯蘭教士的監督,其運作並非鐵板一塊,經常在保守與改革兩極間游移。整體而言,這個體制在過去數十年有效運作,但今次示威或許意味它在發展之路上遇到瓶頸。
現行政治制度是1979年伊斯蘭革命的結果,該革命的源頭或可追溯至巴列維王朝。1950年代初,時任伊朗首相摩薩台(Mohammad Mosaddegh)決定把英伊石油公司國有化,觸發英國不滿,加上美國擔心伊朗可能成為蘇聯勢力範圍,英美兩國情報部門遂於1953年發動政變,推翻摩薩台。
摩薩台下台後,英美大力扶持國王巴列維(Mohammad Reza Pahlavi),成功控制伊朗這個中東大國。國王在位期間,基本上遵從親西方政策,包括從美國購入大量軍備,以及無視大部分伊朗人民反對,與美國盟友以色列保持良好關係。另一方面,巴列維亦推行世俗化政策,例如開放婦女選舉權,以及推行全國識字運動等。
巴列維部分政策無疑具進步性,不過在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等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眼中,無論是容許美國加強在伊朗的影響力,還是推行世俗化政策,都是不可接受。1962年,巴列維在美國甘迺迪(John F. Kennedy)政府壓力下,容許非穆斯林參加選舉。霍梅尼批評,美國正在「腐蝕」伊朗,而事事聽命於美國的伊朗政府是穆斯林世界一大威脅,最終他被收監。
1978年初,反對伊朗君主體制的大規模示威爆發,國王被迫流亡海外。當時流亡國外已經14年的霍梅尼則在1979年返國,迎接他的是一個重大變局。
說起來,1979年成立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其實是政治妥協的結果。當年的革命勢力並不團結,分別由民族主義者(主張建立西式共和國)、霍梅尼麾下的伊斯蘭主義者,以及共產主義者所領導。由於前兩者均畏懼共產主義,於是合作把後者擊退,並成立一個理論上可以滿足民族主義者和伊斯蘭主義者的伊斯蘭共和國。
然而,民族主義者和伊斯蘭主義者的要求畢竟南轅北轍。前者希望仿效法國和比利時憲法,霍梅尼則想推行「教法學家的監護」(Vilayat-e Faqih),主張社會由教士直接管治。事實證明,兩者的要求難以調和。霍梅尼利用別開生面的方法,透過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強化自己對革命運動的影響力。
最高精神領袖掌大政方針
霍梅尼後來把自己的理念付諸實踐,建立既有民主成分,又有伊斯蘭教士監督的政治體制。根據伊朗憲法,最高精神領袖終身任職,負責勾劃和監督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整體政策,兼任武裝部隊和情報部門領袖,同時領導伊斯蘭革命衛隊。此外,他有權對外宣戰或媾和,亦可任用或解僱司法部門機構負責人。
民選總統的地位僅次於最高精神領袖,主要負責製訂經濟政策;國會亦有民意基礎,負責立法、確認國際條約,以及通過財政預算案等。
為了體現「教法學家的監護」,霍梅尼建立若干由教士領導、非民選的機構,包括權力極大的「憲法監督委員會」。該機構有12名成員,各半成員分別由最高精神領袖和司法機構挑選出來。它有權解釋憲法,以及審核國會通過的法律是否合乎伊斯蘭教法。更重要的是,憲法監督委員會有權對有意參選總統及國會議員的人士進行資格審查。
1988年,國會和憲法監督委員會曾發生矛盾,霍梅尼遂設立「國家利益委員會」,調解兩者紛爭。根據現行憲法,它是最高精神領袖的諮詢組織,是伊朗其中一個權力最大的機構。
隨着霍梅尼在1989年逝世,他建立的體制一度遇到考驗—其盟友擔心,最高精神領袖一職的權威或會被削弱,權力可能轉移至民選官員。這些盟友於是爭取時任總統哈梅內伊(即現任最高精神領袖)支持,並嚴防改革派坐大。
問題是,哈梅內伊始終比不上「革命之父」霍梅尼,難以單憑他的權威駕馭所有派系。在這種情況下,各派系互相爭持,特定派系有時會得勢。例如,被視為改革派的哈塔米(Mohammad Khatami)避過哈梅內伊的阻撓,在1997年當選總統,他甚至撤換傳統上由強硬派掌握的安全部門首腦,放寬政治限制。
改革派、保守派角力不斷
不同派別之間的拉鋸時有發生,例如在2000年,改革派橫掃國會選舉後,非民選的國家利益委員會裁定,國會議員今後不得對向最高精神領袖負責的機構進行調查,變相削弱國會權力。2004年,哈梅內伊及其盟友禁止數百名改革派人士參與國會選舉,摧毀這些人的所屬派系,把權力轉移至強硬派。
今次全國性示威浪潮中,也隱約看到權力鬥爭的痕迹。在示威爆發的第二大城市馬什哈德,哈梅內伊駐該市的代表阿拉莫霍達(Ahamd Alamolhoda)曾公開發表講話,批評政府應為人民的生活現狀感到羞恥。而阿拉莫霍達恰好是在去年大選中被魯哈尼擊敗、失落總統寶座的萊希(Ebrahim Raisi)的岳父。
伊朗政治派系存在意識形態鬥爭,而同一陣營的政客偶爾也會發生內訌。例如在2011年,被視為強硬派的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為了強化總統權力,曾與哈梅內伊發生衝突。
在伊朗的政治體制下,各個派系彼此頡頏,經常在保守與改革之間游移。這個情況本是常態,直至今次示威卻出現質疑體制的聲音,令外界不禁懷疑它究竟能否持續下去。美國中東研究所學者鄧恩認為,現今伊朗政府有如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掌權時的蘇聯,領導人嘗試為封閉的體制引入一些政治開放性,卻擔心一旦打開閥門,局勢會一發不可收拾。鄧恩認為,伊朗體制長遠而言難以維繫下去。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伊朗裔學者阿斯卡里則認為,儘管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對政權懷有其他想法,但農村地區人士、教士及其家庭皆傾向維護目前體制。他認為只要革命衛隊繼續提供支持,現行體制某程度上可以維持下去。
毫無疑問,1979年伊朗建立的政治體制相當獨特—混合教權和選舉,由民選和非民選的領袖共同領導國家。它的運作頗具靈活性,在過去一段時間,無論是保守派還是改革派皆取得執政機會。當然,今次示威出現質疑整個制度的聲音,較2009年「綠色革命」中,民眾主要不滿選舉舞弊的情況更加嚴重,這在某程度上反映現行體制尚未發展成熟,且還存在不少不足之處,亟需改革。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