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民族共融政策施行半世紀 少數族裔愈感被排斥 矛盾表面化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與亞洲新聞台(CNA)共同進行民調,發現新加坡實施已久的民族政策CMIO仍有一定用處,各民族可增加各自歸屬感,社會可照顧不同民族需要,但政策至今半世紀,愈來愈多族群感到自己被忽視甚至被排斥,揭示CMIO政策或需要改變。

新加坡主要由華人、馬來人及印度人組成,其中以華人最多,但CMIO政策規定必須照顧其他民族需要。(視覺中國)

新加坡民族政策CMIO是民族的簡稱,「C」是Chinese華人、「M」是Malay馬來人、「I」是Indian印族、「O」是Other其他族。儘管華人佔了新加坡整體人口逾七成,但民族政策仍把馬來人和印度人劃分成主要族裔。

CMIO政策至今半世紀

CMIO民族分類最早在1824年出現,自新加坡建國後一直沿分類政策治國至今。政策意旨滿足各民族需要,避免互相衝突達致社會共融。如一個地區的房屋會有民族配額,若該區華人太多會禁止華人再買房子,把位置留下予馬來人、印度人或其他。

不過近年非華人、馬來人及印度人的「第四民族」,即來自歐亞等地的外國人愈來愈多,一些過去的劃分政策未能滿足他們需要,且被分類成「其他」引起部份人不滿,社會出現應審視CMIO政策的聲音。

最新研究指CMIO政策仍然重要

為研究CMIO政策在今天新加坡的用處,政策研究所(IPS)與亞洲新聞台(CNA)共同進行民調,訪問了近2000人,研究他們對CMIO的政策的看法和自身族群認同感。研究發現CMIO政策仍然重要,負責民調研究主任馬修斯(Mathew Mathews)博士表示:「因新加坡人今天仍對『種族』非常敏感,CMIO的目的就是為確保每個族群都能保存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無需放棄遷就他人。」

問題:你會以民族還是國家代表自己?

  整體(%) 各民族分類(%)
華人 馬來人 印度人
民族為先 14.2 15.4 11.7 12
國家為先 35 36.8 35.2 32.6
同等 49 46 51.7 53.3
以上皆非 1.8 1.8 1.4 2.2

被問道「你會以民族還是國家代表自己」時,分別有14.2%的人認為「民族為先」,及49%的人認為「民族與國家同等重要」,認為「國家為先」則為35%。其中受訪者認為語言和節日是讓他們產生民族認同的重要標記,今天新加坡實行母語及英語雙語政策,並制訂涵蓋三大民族的節日假期,都是讓新加坡人增加自己各自民族認同感的一環。

新加坡是一個具有相當特色的多民族國家,法定假期亦包含了三大民族的節慶。(視覺中國)

認同共融但仍有種族歧視

然而調查亦發現,新加坡人對華人、馬來人及印度人以外的種族接受程度仍有限。被問道對不同種族背景的新公民接受程度,只有華人族群、馬來族及印族的接受程度高達九成,其他一律跌至八成或以下,反映CMIO中的「其他」族群受一定排斥。

問題:你對不同種族成為新公民的接受程度

  整體(%) 各民族分類(%)
華人 馬來人 印度人
馬來西亞 96.6 96.6 95.8 94.4
中國 96 96.5 98.1 96.4
印度 91.2 89.5 93 95.1
歐亞 83.7 81.8 85.8 85.9
高加索 77.9 77.9 79 78.8
日本 75.5 75.6 75.9 74.2
韓國 75.3 76.2 76 73.6
菲律賓 69.9 68 69.9 73.6
阿拉伯 64.5 59.5 73.4 68.4
非洲 61.7 61.4 62.7 60.4

去年同樣由IPS和CNA的聯合調查,發現儘管有七成受訪者認為不應種族歧視他人,但仍有近三成受訪者認為別的種族「正要求超越他們應得的福利」。近六成受訪者承認有接觸過種族歧視事件,大部份來自職場,顯示社會矛盾仍然存在。

馬修斯認為研究結果反映CMIO政策起了一定作用,現階段無需取消。但研究亦引證了CMIO距離達致社會共融的目標有一定距離,特別自2000年來自其他地區的新加坡人口持續上升,政策有重新審視需要。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