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伊朗核協議覆水難收 促使中東格局重組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中東格局在「阿拉伯之春」後的近年變化甚多,戰火四起,伊朗核協議落實後不足一年就「命懸一線」,而核協議的不穩定狀態,很可能使波斯人重新發展核武,令地區軍備競賽「更上層樓」。但早在核協議簽訂前,以色列及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國家就因伊朗帶來的威脅,就開始愈走愈近,近日巴林更宣布准許國民前往以色列,似在為以色列及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鋪路。中東兩大陣營對碰格局將會在短期內擴大,美國意欲放棄核協議,亦回不到核協議前的中東格局,因為協議帶來的衝擊及美國製造出來的不安,已令區內各國各自尋求新路向。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於上周五宣布不會退出伊朗核協議,但拒認確定伊朗有遵守核協議,交由國會於60日內決定修訂還是退出協議。此舉引來同樣有份簽署協議的歐洲國家不滿,表明就算美國退出,他們也不會退出,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更形容毀約會是彌天大錯,又指「這是一份好協議,在地獄之火可能爆發的時候帶來和平。」

核協議並沒有列明帶來和平的宗旨,它的唯一目的是制止伊朗發展核武,減低地區爆發核戰的危險。可是隨着美國有意退出協議,伊朗在未來會否再與國際社會合作,讓外界檢查其核科技發展,已成為疑問,而伊朗國內強硬派,將因美國重新走上對抗路線而向溫和派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施加更大壓力。

伊朗總統魯哈尼日前表示,任何人都不能推翻伊朗核問題協議成果。(美聯社)

  核協議打開地區新格局

不過,無論伊朗核協議是否取消,它對美國在區內的地位已帶來一些不可逆轉的結果。奧巴馬(Barack Obama)治下的美國不顧傳統區內盟友(以色列、沙特等)的反對,簽署核協議,實際上在中東實行「再平衡」戰略,令兩個地區大國在同一水平線上競爭,製造沒有誰能打倒誰的格局。

美國如今宣布有可能取消核協議,固然讓本來全力反對核協議的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和一眾海灣國家感到欣喜,但他們對伊朗的戒備心態與對美國的看法,已與核協議前大不相同。美國在數年內大幅轉向及出現與伊朗媾和的態度,令各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知道,不可能每事靠美國。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隨之出現變化。

  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走近

最近一宗以阿關係回暖的事件,是周日(15日)巴林國王哈邁德(Hamad bin Isa Al Khalifa)在美國洛杉磯「西蒙維森塔爾中心」(Simon Wiesenthal Center)出席活動時,表示會讓國民前往目前仍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以色列,並批評阿拉伯國家杯葛以色列的行徑。哈邁德在這個由美國猶太教拉比希爾(Marvin Hier)及庫柏(Abraham Cooper)管理的國際人權組織舉辦的活動中還稱,計劃在年底前於巴林設立一個「宗教包容博物館」。希爾及庫柏兩人則在會上表示他們曾到過巴林首都麥納麥(Manama)各大宗教的崇拜場所,並表達讚美之詞。

巴林國王哈邁德。(Getty Images)

巴林王室在會上亦有其他親以色列的舉動,除國王及王儲在會上發表講話外,巴林國家管弦樂團亦先演奏以色列國歌,然後才演奏巴林及美國國歌。專門報道中東新聞的美國網媒Al-Monitor,更引述以色列官員消息指「『西蒙維森塔爾中心』已在巴林運作多年,該組織更帶巴林的客人到訪以色列,巴林國會內亦有一名猶太女士擔任國會議員」。

巴林在海灣國家間的特別地位,說明國王今次宣布只是一連串以阿關係發展的其中一環。巴林是海灣國家合作委員會(GCC)6個成員國中經濟最差的一個,國內政治狀況亦最不穩定。巴林的人口以什葉派佔多數,但王室則信奉遜尼派,使它往往在伊朗及沙特的對抗中站在最前線。在國防上,巴林非常依賴沙特保護。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期間,以沙特為首的海灣國家合作委員會受巴林國王邀請,派軍入內平亂,最終成功保持巴林政治穩定。巴林王室的存亡,可謂繫於沙特的支持,因此今次它開放國民到訪以色列的舉動,背後有可能得到沙特默許。

事實上,沙特近年在伊朗競爭愈益激烈,及美國於地區地位出現變化下,亦與以色列眉來眼去。國家電台「以色列之聲」(Kol Yisrael)在9月8日報道,一名沙特王子在過去數天曾秘密到訪以色列,並與以色列高層官員商討推進地區和平的方法,報道亦特別提到總理辦公室及外交部拒絕回應事件,隨後數天就陸續有不同媒體,指該名王子正是目前手握大權的沙特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

沙特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被指在9月初曾秘訪以色列。(路透社)

在此報道出爐前一天,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才稱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前所未有」,表示雙方合作「已以多種形式,在不同層面中存在,只是目前在表面上無法看到」。內塔尼亞胡更形容這是「巨大的改變」,「整個世界正在改變」。

以色列與地區內一眾「世仇」的關係,近月確實有好轉跡象。據《國土報》(Haaretz)於6月報道,目前仍未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沙特阿拉伯與以色列,就經濟合作展開磋商,內容包括讓以色列公司到沙特投資,及讓以色列航空飛越沙特領空等。而在7月,內塔尼亞胡更以方便巴勒斯坦人朝聖為由,嘗試遊說沙特方面開通由特拉維夫到麥加的直航航線。特朗普在5月出訪中東時,正正打破了由沙特直航至以色列的禁忌,為內塔尼亞胡此番提議鋪路。

至於其他主要阿拉伯國家,在卡塔爾斷交事件中與沙特合作無間的埃及,與以色列的關係亦日趨緩和,在安全及情報的合作關係據報亦愈走愈近,更有人形容兩國關係為「史上最佳」。去年埃及當局亦重設駐以色列大使,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與內塔尼亞胡亦於今年9月底在聯合國大會舉行雙邊會談,埃及方面當時表示會面談及重啟以巴和談,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形容這是近四十年來首位埃及總統就此問題向以色列伸出友誼之手。

內塔尼亞胡(左)與塞西(右)在聯合國大會舉行期間會面。(路透社)

  美國區內盟友尋其他出路

除了強化與美國盟友的關係,沙特與埃及最近還開始在國際上尋求美國以外的其他出路,這亦是美國取消伊朗核協議難以挽回的改變之一。阿拉伯國家所走其中一步,正是拉攏與美國關係緊張的俄羅斯。沙特國王薩勒曼(King Salman)在10月初作登位後首次外訪,就前往莫斯科會見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兩國代表在會面時談及的話題相當多,包括簽訂軍火合約、核能發展及油價問題均有觸及。俄羅斯在此後送出大禮,同意向沙特出售,連俄國傳統地區盟友伊朗都未能購買的S400防空系統,很可能使沙特成為首個同時擁有美製薩德和S400導彈防禦系統的國家。

埃及更是俄羅斯中東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在塞西於2014年上台時,俄羅斯就同意向埃及售武,而在敘利亞及利比亞戰場上,塞西與俄羅斯的立場亦趨向一致,分別表明支持巴沙爾政權的,及雄據東部的哈夫塔爾(Khalifa Haftar)政權。美國與中東盟友的緊密聯繫,本身已接連被「阿拉伯之春」及伊朗核協議削弱,讓俄羅斯有機會「重返中東」,而今日美國準備動搖核協議的根基,亦不會讓這些本受伊朗威脅的盟友,完全重返美國懷抱。

核協議帶來的漣漪,是地區格局的全面重組。伊朗獲西方取消制裁,經濟發展逐漸起飛,「什葉走廊」亦因敘利亞亂局而逐漸成形,伊朗在區內影響力逐漸擴張。另一方面核協議亦逼使以色列及阿拉伯國家,漸漸對合作持更開放態度,讓中東的勢力平衡範圍更為廣闊。兩大陣營同時擴充的同時,美俄在中東的角色及戰略,在核協議簽署後出現變改。現在特朗普希望國會修改核協議以阻止伊朗對地區的影響力擴大,但核協議本身對地區格局放出的可能性,已非任何一方能完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