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伊朗式和解破朝鮮核困局 成功與否還看美國
朝鮮核危機困擾全球,美國總統特朗普不但未有協助局勢降溫,反而在9月19日的聯合國大會中,揚言要「撤底摧毀」朝鮮,這番言論招致多國領袖批評,包括早前提出以處理伊朗核問題的方式,解決朝核危機的德國總理默克爾。
朝鮮進行第六次核後,安理會9月11日一致通過制裁決議。在決議醞釀過程中,外交角力與以往相比出現變化,除了和美、俄兩國領袖討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分別與默克爾及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強調應以外交手段化解危機,似乎是要制衡特朗普的強硬路線。默克爾表示德國願意直接參與解決問題,然而她所主張的「伊朗模式」能否打破僵局?
就在安理會通過制裁後四日,朝鮮再次挑釁。韓國軍方稱,朝鮮可能發射了一枚「火星-12」型中遠程彈道導彈,導彈飛行約3,700公里後,在日本北海道以東約2,000公里海域墜毀。這是朝鮮今年以來,第15次試射導彈,而金正恩2011年上台以來,已試射超過80枚導彈。韓國軍方隨後針對位於平壤順安的挑釁源頭設定250公里的射程,發射一枚「玄武-2」型彈道導彈,彰顯韓軍有能力反制朝鮮。
朝鮮在9月15日試射導彈後,金正恩躊躇滿志,聲稱朝鮮核武發展項目「幾乎到達終點」,今後要動員舉國力量,完成相關工作。他表明朝鮮的最終目標是與美國形成勢力均衡,具備對美國進行讓其無法承受的核反擊的實力,「部分國家認為聯合國制裁行動能收服我們,但這種想法很愚蠢。」
美國較早前起草針對第六次核試的決議文本時,立場本來極為強硬,要求全面禁止對朝鮮出口石油,但為了爭取中國和俄羅斯支持,最終作出讓步。決議禁止所有國家對朝鮮出口凝析油和液化天然氣,原油出口則維持在目前400萬桶水平,成品油出口每年上限為200萬桶。制裁實施後,估計輸往朝鮮的石油總量將較以往銳減30%。
決議還在其他方面制裁朝鮮,包括對朝鮮紡織品實施禁運,預計令對方每年喪失7.6億美元收入(朝鮮每年出口總額約為30億美元,紡織品是第二大出口商品種類);禁止向朝鮮勞工簽發新工作證,防止朝鮮利用每年約5億美元外匯收入資助核計劃。早前盛傳安理會將凍結朝鮮金正恩的資產,最終決議只把一名高官及三個部門列入黑名單。
今次是2006年朝鮮首次核試以來,安理會第九次通過制裁決議。雖然制裁內容較以往嚴厲,但顯然留有一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系副教授成曉河認為,新決議只減少朝鮮的石油供應而未全面禁止,為國際社會就朝鮮核問題進行斡旋預留一定餘地。《日經中文網》則指出,今次決議首次寫入限制石油供應,意味假如朝鮮再進行核試或試射洲際彈道導彈(ICBM),美國可能提出更為嚴厲的議案,實施全面石油禁運。
中國受多方壓力
每逢朝鮮試射導彈或進行核試,美國總要求主導朝鮮外貿的中國約束這個國家。然而,中美對朝鮮問題本質與解決方法有顯著落差:基於自身安全與利益,中國不太可能全面配合美國。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高級副教授納吉(Stephen R. Nagy)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短期而言,由於中共十九大舉行在即,北京為免朝核問題影響內政,因而支持較溫和的制裁方案,防止局勢升溫;長遠而言,拒絕嚴厲制裁有助避免朝鮮進一步疏遠中國,「若惹怒朝鮮,它的導彈可能不只瞄準首爾、東京和美國,可能也會瞄準中國」。
朝鮮導彈瞄準中國也許仍未成真,但朝鮮危機持續發酵,使中國面對日益嚴峻的周邊環境,確是不爭事實。韓國和日本這兩個美國盟友正加緊強化反制能力──韓國「薩德」反導系統安裝完畢並已進入作戰運行狀態。韓國傳媒報道,韓軍還希望引入有「海上薩德」之稱的美國「SM-3」攔截導彈;日本亦可能引入「陸基神盾系統」。對日韓而言,系統只用來制衡朝鮮,但中國一直相信這也可能對自身構成威脅。更嚴重的是,由於朝鮮不太可能輕易放棄核計劃,中國未來或會受到來自美國的更大壓力。
嶺南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張泊匯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一旦朝鮮再作挑釁,美國勢必重提全面石油禁運,屆時中國便須面臨棘手局面:假如拒絕配合,美國或會在貿易及南海議題上報復中國。張泊匯認為中國在朝鮮問題上欠缺簡單的處理方法,「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真正的困局。」
制裁留下斡旋空間
在安理會通過最新決議翌日,美國助理財長比林斯利亞(Marshall Billingslea)表示,情報部門已取得中國協助朝鮮避開制裁的證據,「中國船隻駛入朝鮮水域,關掉應答機,在朝鮮港口停泊並裝載煤炭等商品,再駛往俄國港口。」美國總統特朗普亦對制裁不抱期望,「制裁只是另外一小步,沒有什麼大不了……我不知道有沒有效用……這些制裁跟最終發生的事相比,算不了什麼。」不過,特朗普並未解釋「最終發生的事」是指什麼。
出於維護自身利益和東北亞和平的現實考量,中國為不斷製造麻煩的朝鮮及相關國家留有餘地。毫無疑問,中國的做法多少造成一些消極影響,因為她爭取得來的「溫和版」制裁根本難以阻嚇朝鮮;但從另一角度而言,拒絕以最嚴厲方式制裁,亦為國際社會進行斡旋留下一定空間。
「中方一貫堅持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堅持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在安理會通過決議當日,重申中國政府立場。早在8月中,美國副總統彭斯公開呼籲巴西、秘魯、智利及墨西哥等國切斷與朝鮮的聯繫。未知是否受到彭斯影響,墨西哥和秘魯在朝鮮再度進行核試後,宣佈驅逐朝鮮大使。
面對朝核問題,中國的立場是重啟和平談判,但在這個不變的立場上,中國具體做法似乎出現了變化。韓國總統文在寅今年5月10日上任後,中韓元首在翌日通電話討論朝核、薩德等問題,但在朝鮮第六次核試後,兩國領袖並未通電話。韓國政府一名外交官員向《香港01》表示,自文在寅政府9月6日批准美國在韓國部署剩餘四部「薩德」發射器後,北京除了由外交部召見韓國駐華大使金章洙,提出嚴正交涉外,還中止了與該大使館的所有互動。
默克爾倡伊朗方案
與此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這兩個「域外國家」卻主動與習近平通電話。其中默克爾的態度尤其積極──她在朝鮮再次進行核試後,表態反對美國透過軍事方式解決問題,強調採取外交手段是解決半島問題的可行辦法,同時主張各國可以參考處理伊朗核問題的手法。
伊朗核問題困擾歐美多國,但安理會五強、德國及伊朗經歷「漫長但重要的外交磋商」後,在2015年達成協議,化解危機。默克爾形容:「透過這個模式解決朝鮮核問題,歐洲,尤其是德國,應該準備好扮演重要角色……假如有人希望我們(德國)參加談判,我會馬上答應。」朝鮮去年1月及9月分別進行第四及第五次核試後,中德政府並未公布兩國首腦曾通電話,但默克爾今次主動聯絡習近平,有意見認為,這反映前者不相信特朗普可以像前總統奧巴馬處理伊朗核問題般妥善應對朝核危機,而立場與德國相近的中國,正好是默克爾爭取合作的對象。
默克爾的倡議是否朝核問題的出路?德國國際安全事務研究所主任佩爾特斯(Volker Perthes)認為,伊朗當時表示核計劃不用於軍事目的,聲稱並未擁有核彈,但朝鮮卻已試爆核彈,兩國情況截然不同。嶺南大學教授張泊匯亦認為兩者不具可比性,他指出美國處理伊核問題時早就表明,假如對方拒絕放棄核計劃,肯定會受到軍事打擊。但在朝鮮問題上,為了顧及與朝鮮接壤的中俄兩個大國,美國不敢輕易動武。張泊匯又認為,朝鮮目前正挾持首爾這個「人質」,一旦美國動武,朝鮮可立即攻擊韓國,釀成災難性後果。
是否談判 特朗普取態關鍵
伊朗和朝鮮核問題的情況不盡相同,但也有相同之處─可透過談判解決。朝鮮外務省北美局局長崔善熙今年 5月表示,「假如條件得到滿足」,美朝兩國可重啟會談。朝鮮駐印度大使桂春英6月說得更清楚:「在特定條件下,我們願意就凍結核試和導彈試射開展對話……假如美國在一段時間內或長期全面停止大規模軍演,我們也會暫停試驗。」這是朝鮮迄今就凍結核計劃的最清晰表態。張泊匯認為特朗普尋求國際社會停止向朝鮮出口石油,只會加深對方的不安全感,倒不如正視朝鮮擔心政權不保的問題,承諾不會威脅金氏政權,具體做法包括訂立和平協議,結束技術上仍然處於戰爭狀態的韓戰,令美朝關係正常化。
特朗普曾批評伊朗核協定是「史上最差」,揚言上任後「首要任務」便是把它廢除,因此有意見質疑默克爾的方案根本難以實行。但同樣值得留意的是,特朗普畢竟至今仍未廢除伊朗核協定。對於伊朗這個宿敵,特朗普尚且忍耐,難道不能以同樣方式處理朝鮮核問題?中美兩國上周證實特朗普將於11月訪華,即管看看習近平能否說服特朗普改變處理朝核問題的思維。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