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反恐大氣候下削軍費 法國國防難題處處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馬克龍在7月19日因削減軍費問題,辭退軍方參謀長德維利耶將軍(General Pierre de Villiers)。德維利耶批評削軍費的決定,馬克龍卻與他連日對罵,更公開向軍人說「我才是老闆」。總統盛氣凌人,引來各方批評,但事件亦揭露了現代法國的國防難題:要保持全球戰略能力,保持歐盟軍力領導地位,又要面處理日益嚴重的赤字。

對法國外交國防來說,維持全球戰略能力是不可動搖的底線,亦是一切國防政策的基礎。但要維持一套全球戰略價值相當高昂,法國2013年的國防白皮書提到,法國每年付出約1.9% GDP作軍費,比大部份歐盟國家為高,法國亦是北約內軍費開支第二高的國家,超過400億歐元(約3,594億港元)。法國經濟競爭力近年拾級而下,但仍要維持現時的開支,可見歷屆法國政府遵從前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及密特朗(Francois Mitterand)留下來的外交國防理念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的大國夢,主導了國防的發展方向。(Getty Images)

  法國國防目標代價高昂

現時法國在國內外部署了超過3萬名軍人,其足跡遍布歐洲、非洲、中東、加勒比海及大洋洲。要維持全球戰略能力,法國亦裝備了核武,但單是核武這個選項已佔了軍費開支的11%,相比下英國用來承載核武的三叉戟導彈系統,只佔軍費約5-6%(但用的是美國系統)。

法國三軍全球打擊能力另一個標誌是開支高昂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數年前英國提議英法兩國合力建造新航空母艦作戴高樂號的後備,但法國無力撥出30億歐元建造費用,最終只能眼看英國建成兩艘伊利莎伯級航母。

要在艱難的環境下維持軍事實力,法國軍方近年推動改革,希望以質素取代數量劣勢,改善自身行動能力的「性價比」。改革內容包括改善情報收集能力及快速應變能力,但軍隊規模,包括人數、戰機、坦克等實體裝備難逃削減的命運。

現時法國國防的重點側重於反恐,因為恐怖份子直接威脅到法國本土的安全。馬克龍正沿用同樣策略。法國在6月中成立一支反恐小隊,旨在改善跨部門溝通及情報分享能力。

7月6日,馬克龍透過所屬黨派控制的國會,延長由2015年巴黎恐襲以來實施的緊急狀態令,這是該命令第六次延長,成為法國有史以來第二長的緊急狀態令,僅比上世紀60年代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時短。馬克龍打算在今年內通過新反恐法,他表示,在此之前仍需要國會繼續延長緊急狀態令。

馬克龍上任以來就兩次到訪馬里,更有訪問駐當地的法軍。(Getty Images)

  繼續在非洲領導反恐工作

各種反恐措施大大增加了法國的軍事負擔,約有13,000名軍人需在法國本土內(不包括海外屬地)服役。在削減軍費的同時,馬克龍延續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政府的主動出擊戰略,更有變本加厲之勢。奧朗德本已派出4,000名軍人到薩赫爾地區(Sahel)與聯合國駐當地的部隊合作反恐,從源頭打擊恐怖分子。

馬克龍上任前已強調非洲反恐形勢日趨嚴峻,並指法國不是唯一受害的國家,在短期內亦不會撤走駐馬里及其他非洲國家的軍隊。月初與薩赫爾G5(Sahel G5)領袖見面時,他談及協助5國建立反恐小隊,這意味法國會加大對當地的軍事投入。中東敘利亞及伊拉克戰場上有約1,200名法國海軍及空軍,法國又出動戴高樂號航母打擊ISIS。

整體而言,馬克龍上任以來在反恐立場上與奧朗德一脈相承,繼續對恐怖分子「開戰」。但在敘利亞問題上,馬克龍表示敘利亞總統巴沙爾(Bazaar al-Assad)下台不再是展開和談的先決條件,他又認為,現時敘利亞沒有一個合格的領袖可替代巴沙爾。他表明目前將焦點放在消滅ISIS及一切恐怖組織,更指西方在敘利亞問題上需要俄羅斯協助。

  馬克龍圖在敘利亞創「第三條路」

法國的轉軚意味着,高盧人顯然希望重回敘利亞問題的談判桌上。馬克龍希望以「第三條路」解決敘利亞問題,一改奧朗德以往高調支持反對派的方式,希望能阻止美俄兩國主導局勢的局面。

但要打破權力平衡,法國亦要有相應的軍力配合。畢竟俄羅斯一年多來在敘利亞投放了大量軍力,美國與當地各派的連繫亦根深蒂固。與這兩大軍事強國相比,法國現今的投入遠遠不足,但增加軍力又會對拮据的軍費構成重大壓力,馬克龍在中東的願景目前來看難以實現,其國防政策在資源限制下亦略嫌野心過大。

馬克龍也知道法國不能再單獨在國際上行動,而在反恐層面,他的合作選擇或許不在歐盟內,而是與歐洲漸行漸遠的英美兩國。英美兩國同樣深受恐怖主義威脅,法國與他們的國防首要目標上一致。特朗普在法國國慶日到訪巴黎時,與馬克龍談論的主要議題之一便是恐怖主義。馬克龍在6月中訪問倫敦與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會面時,亦就協同打擊網上恐怖主義達成合作共識,兩國現由各自的內政首長敲定細節。

戴高樂號是世上唯一一艘非美國擁有的核動力航母。(Getty Images)

  法國國防上行將親英

事實上,法國在國防上與英國合作由來已久。兩國近年軍事合作相當密切, 2010年簽訂了《蘭開斯特協定》(Lancaster House Treaties),同意在未來50年共同開發核武系統,又建立了編制達10,000人,涵蓋海陸空三軍的聯合部隊,兼共同開發戰機等重要軍裝備。

英國去年6月公投決定脫歐,並沒有影響英法合作,兩國更會按協定互換軍官統領己國部隊。每月均會與英國防長會面的法國防長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曾說「我講的不是歐盟防務,而是歐洲的防務」,可見英法兩國認為彼此的軍事合作幾乎等於歐洲的防務,因為除了他們,歐洲再沒有其他核武國。

英法戰略合作關係雖足已保障法國安全,但對以親歐立場見稱的馬克龍來說,推動歐盟改革,建造「歐盟軍隊」也是他在選前選後的旗艦政策。馬克龍上任後曾就此計劃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溝通,但馬克龍要推動「歐盟建軍」的任務,幾不可能在短期內達成,因為歐盟及法國內部仍然阻力處處。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高級研究員基奥恩(Daniel Keohane)形容,法國很多政治人物雖然口頭上都支持歐洲防衛融合,但下任馬克龍不應高估法德在歐洲防衛政策上的合作潛力。基奥恩解釋,兩國戰略傳統及視野不盡相同,德國的政治人物不會讓全歐軍力最強的法國,利用自身優勢,輕易奪得「歐洲軍隊」的領導權。法德早在1989年便建立了聯合部隊,但至今鮮有動用,證明兩國的軍事合作機制並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