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逝世|卸任總統後致力提倡人權 2002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農民出身的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上世紀70、80年代在任美國總統期間見證美國與中國建交、批准巴拿馬運河條約,還有份促成以色列與埃及簽署《大衛營協議》,惟其任內評價一般。但在離開白宮後,他積極投身於解決衝突及提倡人權,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其致力促進和平、人道主義事業的工作備受國際社會肯定。

作為美國第39任總統,卡特於1980年選連任時敗給共和黨的列根(Ronald Reagan),當年美國內政因石油價格、其他消費物價高漲和能源危機而焦頭爛額,他在外交方面雖有亮點,但也遭遇伊朗人質危機,使得總統競選形勢一面倒,亦令他成為1932年以來美國首位連任失敗的民選總統。

卸任後,卡特積極參與人道主義工作,還創立了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致力於推進全球人權和公共衛生事業, 曾達成迅速杜絕幾內亞蟲症(Guinea-worm disease,又稱麥迪那龍線蟲病dracunculiasis)的成就,其身影亦出現在巴爾幹半島的戰場,以至朝鮮,在其中參與調解衝突並宣導各國可持續發展的工作。

2010年10月4日,卡特出席位於華盛頓常春藤城附近的仁人家園住宅建築工地的活動。(Reuters)

此外,卡特夫婦還投放數十年時間建立非營利組織「仁人家園」(Habitat for Humanity),提供老百姓負擔得起的住屋。2002年,他獲頒贈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在國際衝突調解和人道主義領域的努力。

從總統到致力促進和平、人道主義事業的這一轉變,讓卡特在離任後的慈善工作和外交努力贏得了廣泛的尊重,還使他成為全球人道主義事業的堅定宣導者。他在多個國家參與調解衝突的工作,幫助解決一些人道主義危機,展現了他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

強調人權的重要性 影響深遠

卡特的影響力不僅在於上述種種促進和平的工作,還在於他所宣導的價值觀和理念。他強調人權的重要性,這在他日後的各項工作中,均可看到他將這一理念貫徹落實。不論是在國際舞台上,或是在社區服務中,他都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個人的努力能夠對世界產生積極影響。

即使在他人生的晚年,卡特仍然持續參與社會活動,甚至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也展現出頑強的生活態度。

有美國民眾在卡特離世後,於卡特總統中心的標誌前悼念。(Reuters)

《華盛頓郵報》曾指出,卡特卸任總統職務後活的歲數無人能比,1980年1月卸任至今已超過43年,較胡佛(Herbert Hoover)多出10多年;卡特與妻子羅莎琳結婚77年之久,也是美國歷任總統中最長久的紀錄。

美國歷史學教授Joseph Crespino表示,卡特連任總統失敗之後運用其影響力與名望從事慈善工作,幫助了數百萬人,「我想不出還有哪一位總統長壽到在有生之年親眼目睹自身的歷史遺產」。

「以誠待人」為人生的宗旨

卡特由佐治亞州州議員一步一步攀上美國總統的寶座,登上了政治的頂峰,這多少與他強調自己以誠待人有莫大關係。他曾說:「我不會撒謊,也不會作失實聲明,我不會辜負你們對我的信任。」

2015年8月,這位美國前總統坦言:「我過了精采的一生,結交過無數朋友,亦有過令人興奮且心滿意足的經歷。」

觀乎卡特的一生,他無疑有過一段促進和平、人道主義事業的精彩旅程,從佐治亞州的花生農民到全球政治家,證明了他的堅韌和服務精神,亦最終讓他能夠重新塑造了他在美國歷史中的正面形象。其今天的離世,可以說或多或少為美國和平工作和人道主義努力下的一個重要章節劃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