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學者抨兩國審查:研究中國日益困難,中美關係失保護網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中美關係領域知名學者毛學峰 (Andrew Mertha) 10月11日在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CCCW)舉辦的講座,講述近年來中美關係惡化之下,越來越多研究中國的美國學者放棄前往中國進行實地研究,研究中國的資源和條件愈發受限和困難,而官僚系統中的中國專家的顯著流失,也令中美關係失去了一層重要的保護網。

毛學峰早在80至90年代就前往中國進行長達7年的實地研究和考察,後多次陪同美國國會代表團到訪中國各地,並擔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研究項目主任。他感慨,最近短短幾年間,過去中美之間相對開放的交流、對話在發生巨變。

中美關係領域知名學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研究項目主任毛學峰(Andrew Mertha)認為,近年來中美關係惡化之下,越來越多研究中國的美國學者放棄前往中國進行實地研究,研究中國的資源和條件愈發受限和困難。(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

中國研究愈發困難

他說,由於中國新修訂的《反間諜法》中模糊不清的語言、以及在中國進行實地研究的外國學者遭當局拘留的事件——儘管極為罕見,但這些現象都讓西方學者規避一些可能存在風險的研究工作。此外,學者亦越來越難以通過一些常規渠道來獲取研究所需的信息。

他稱,這不僅影響了學者自身的工作,潛在的風險也迫使他們阻止學生從事這些研究。

而美國的新政策也給希望訪美的中國留學生和學者造成困難,當中最突出的案例就是2018年特朗普執政時期啟動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該計劃旨在打擊「中國經濟間諜」和「技術盜竊」行為,在近年令許多中國留學生和學者在美國海關被拒絕入境。此外,中國研究人員的資金也在縮減。

中國國安部曾以美國Phillips 66能源公司前中國籍員工譚鴻錦為例,指控美國司法部的「中國行動計劃」,導致103名華裔科研人員職業生涯被毀。(Reuters)

毛學峰稱,美國大學也受到越來越多涉及數據安全、知識版權以及出口管制有關的限制措施,當中不乏一些荒謬的規定。

他談起身邊一名同事的親身經歷:這名預定前往中國一所大學進行訪問的學者被大學內的一名官員盤問,要求他說明他的訪問目的、講座中是否包含專利性數據以及是否持有關於粒子加速器的資訊等——儘管這名同事是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學者。

知華官僚、專家流失

毛學峰認為,多年以來,中美兩方各個層級的政府官員、專家之間有交流合作,熟悉彼此的工作環境,這些人是防止及化解雙方發生危機的重要因素。他分享了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時的一次危機事件。當時中國多個城市爆發抗議,美國駐北京大使館外的抗議活動尤為激烈,美方一位人群控制專家一度預測,大使館外聚集的抗議者將在大約2小時內突破使館大門,這將迫使使館內的軍方人員開槍,引發難以想像的嚴重後果。

2023年2月2日,美國指中國一個間諜氣球侵犯領空,不過中國稱其為民用飛艇,因不可抗力而飛入當地。美方其後擊落氣球的行為引發中方反彈。(Reuters)
圖為中美氣球風波中,美軍直升機前往氣球遭擊落的海域(美國國防部)

毛學峰說,當時委員會人員聯繫了中國駐華盛頓大使以及公安部,對方均表示一切在掌控中。 但委員會的一名中國專家提出,中國的公安體系分散,駐美大使和公安部可能不知道實際情況,並提議通過使館所在的朝陽區政府、聯繫該區的公安局了解情況。該區公安局最終回應要求增派部隊來控制現場,得以避免了一場重大的危機。

毛學峰指,只有在雙方存在深厚的專業關係網時才能夠化解這樣的危機,然而,這類官員在特朗普執政期間流失,令中美關係的這一保護層被破壞:「長期任職所帶來的專業知識嚴重缺乏,即使我們看到中國事務部門的數量增加......在這些部門任職的官員可能對中國抱有學術上的興趣,卻完全沒有經驗,對如何運作中國事務部門一無所知,對中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也幾乎一無所知。」

他稱,儘管有些經驗豐富的官員在拜登上台後回流,但這一過程十分緩慢,而拜登政府保留了特朗普時期的許多對華政策,令不少專家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