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辯論|賀錦麗轟特朗普對華關稅政策:美國人「找數」
當地時間9月10日晚上9時(香港時間11日早9時),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和賀錦麗(Kamala Harris,又譯哈里斯)在費城國家憲法中心進行了兩人間的首場辯論。
據美媒10日報道,在談及關稅問題時,賀錦麗指責特朗普稱,其提議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高達20%全面關稅的政策,「是在對你們(美國人民)賴以度過每月難關的日常用品徵稅」,實際上將會導致徵收「特朗普銷售稅」。
美媒稱,事實上2024年5月,拜登政府已經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了高額關稅,但賀錦麗辯論時卻對此沒有提及,而是試圖為這些關稅政策辯護,並批評特朗普挑起了「貿易戰」。
美媒指出,賀錦麗在辯論中所指責的,是特朗普此前聲稱其如若重返白宮將會實施的全新關稅政策。美國《政治報》(Politico)也提到,賀錦麗抨擊特朗普稱,如果這位前總統再度勝選,將對美國家庭實施「增稅20%」的計劃。
此前,特朗普在2024年曾多次揚言,如果他當選總統,將立刻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60%至100%的新關稅,並對所有其他國家進口商品徵收10%至20%的關稅。
對於辯論中來自賀錦麗的攻擊,特朗普則回擊道,對手針對其關稅是「銷售稅」的說法不正確,他的關稅將是「實質性巨大的」,自己第一個任期內徵收的關稅「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並不會對通貨膨脹產生重大影響。
「價格上漲的將是中國,以及多年來一直在剝削我們的所有國家。」特朗普還宣稱,外國政府實際上會負擔這些關稅,美國消費者「不會為此承受更高的物價」。
《政治報》指出,經濟學家和賀錦麗認為特朗普的觀點錯誤,理由在於:當徵收關稅時,進口公司在貨物進入該國時支付費用,通常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雖然由於價格競爭或其他因素,一些公司可能會選擇承擔部份成本,但幾乎沒有可信的證據支持所謂「外國政府負擔費用」的論點。
報道還援引左翼智庫「美國進步中心」2024年8月的一份預估報告稱,特朗普的新關稅政策可能會導致消費者每年增加近4,000美元的成本。右翼智庫「美國行動論壇」也做出過類似的估計,而在彼得森研究所的評估預測結果中,成本增幅則「更為溫和」。
美媒則在賀錦麗批評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後,發布了一篇「事實核查」報道認為,賀錦麗的這種說法是「足夠合理」,並同樣援引了《政治報》提到的這幾間智庫數據。
「美國行動論壇」預估,如果特朗普執政後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20%的關稅,並對中國商品徵收60%的關稅,那麼對於一個美國中等收入家庭來說,其每年的稅負將增加約3,900美元。即使特朗普把對所有進口商品的稅率下調至10%,中產階級家庭每年新增成本也可能有2,500美元。
作為拜登政府的前任政府,特朗普政府曾在2017年發起所謂「301貿易調查」,指控中國利用歧視性的許可制度、不公平的技術轉讓協議、有針對性的對外投資活動、未經授權的對美國商業計算機網絡的入侵行為以及通過互聯網進行的知識產權盜竊活動等來獲取外國技術。根據「301條款」,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對價值數千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
此後,拜登政府基本上沿襲了這一做法。2024年5月14日,拜登政府發布對華加徵301關稅四年期覆審結果,宣布在原有對華301關稅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自華進口的電動車、鋰電池、光伏電池、關鍵礦產、半導體以及鋼鋁、港口起重機、個人防護裝備等產品的加徵關稅,其中將電動車的進口關稅提高三倍,達到100%以上。白宮方面還發布聲明稱,拜登政府將繼續保留美國前任總統特朗普時期實施的關稅政策,並進一步加大對其他產品的關稅力度。
美媒和路透社此前曾分析指出,拜登政府在大選前採取與其前任特朗普相同的對華加稅的做法,明顯違背了美國曾長期推行的自由貿易共識,是想告訴選民,「他們都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然而在世界兩大經濟體緊張局勢加劇之際,這些措施可能會招致中國的反制,引發更廣泛的貿易衝突。
《政治報》注意到,儘管如此,但賀錦麗圍繞拜登政府對華加稅的問題仍然避免使用「關稅」一詞,而特朗普則在辯論中強調,拜登政府「保留了對中國的關稅」。
對於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的決定,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發言人曾回應指出,中國政府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本國權益」,提高關稅「不僅會擾亂中美間正常經貿合作,而且會大幅推高進口商品的成本,給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帶來更多損失,讓美國消費者付出更多代價」。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曾指出,美方繼續將經貿問題政治化,進一步增加對華關稅是錯上加錯,只會顯著推升進口商品成本,讓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更多的損失,令美國消費者付出更大的代價。據穆迪公司推算,美國消費者承擔了加徵對華關稅92%的成本,美國家庭每年增加開支1,300美元,美方的保護主義舉措也將對全球產供鏈的安全穩定造成更大破壞。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