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赶超 撼動日本汽車王國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製造的電動車來勢洶洶,開始主導市場,2023年出口量總計491萬輛,超越了日本的398萬輛。日本自二戰後打拼建立起的汽車王國還保得住嗎?面對挑戰和產業轉型,日本又有哪些新戰略?

2024年3月下旬,在泰國曼谷郊區舉辦的東南亞最大車展上,中國汽車公司比亞迪(BYD)宣稱在泰國的電動車市場份額為40%,並當場削價至少10萬泰銖(約2.3萬港元)售出幾輛主力車型。這在日本成了汽車業矚目的話題。

2021年11月29日,日本橫濱,日產汽車展出旗下新款電動車與便攜式電池。(Reuters)

日本汽車業於上世紀60年代開始全面進軍東南亞,歐美廠商後來也紛紛效仿,但日本汽車以具競爭力的價格和高性能很快站穩腳跟。在擁有超過6億人口的東南亞,日本汽車如今佔據的市場份額約達75%。不過,日方近年也明顯感受到在東南亞多了一個對手,那就是中國。

日本雜誌《東洋經濟》不久前探討了日本汽車產業在東南亞面對的新局面,文章提到也許幾年前連中國人都不相信中國汽車的質量能挑戰日本汽車,但從過去兩年的情況來看,日本汽車製造商必須正視中國汽車業的存在,而中國汽車製造商已開始積極拓展東南亞市場。

比亞迪是在2022年11月進入泰國市場。據泰國汽車新聞網站Autolife Thailand報道,比亞迪在泰國的業務正迅速擴大。2023年在泰國銷售的7萬6000輛電動車中,比亞迪佔了40%,處於領先地位。比亞迪在泰國的新工廠剛於7月4日正式投產,是它在東南亞的首個電動車廠。

2024年7月4日,圖為鏡頭下比亞迪在泰國羅勇開設第一間電動車工廠。(Reuters)

比亞迪也與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有影響力的夥伴合作,把汽車出口到這些市場銷售。比亞迪積極探索在當地生產的可能,以擴大公司在東南亞的業務。

名古屋大學未來社會創造研究所客座教授野邊繼男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指出,東南亞新興國家發展迅速,日本汽車與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在東南亞的競爭正在加劇。「中國廠商的低價戰略是優勢,這在發展中國家尤其管用,掀起了一股中國風。如果新興國家都積極出台環保政策的話,中國製造商應該有機會獲勝。」

他說,中國政府的「一帶一路」戰略,成功促使東南亞國家向中國製造商敞開大門,這些都讓日本汽車廠商有了危機感。

日本汽車產業的未來,是首相岸田文雄政府關注的重大課題之一。兩年前,日本經濟產業部長西村康稔參觀美國矽谷的豐田汽車(Toyota)研究設施後透露,岸田內閣要推動日本汽車的改革。

他當時說:「汽車產業正迎來大的變革期,將聚焦自動駕駛等能早日運用到生活中和推動去碳化的產業。」據了解,西村康稔回國後,岸田立即召集內閣成員探討日本汽車產業走向。

處於交通創新前沿的電動車,近年發展迅速,但日本在這個領域未見長足進展。據《讀賣新聞》報道,日本汽車製造商在全球汽車市場佔有的份額達30%,但如果單看電動車,日本的市場份額僅是單位數。

面對中國電動車在東南亞來勢洶洶,豐田汽車公司會長豐田章男2024年初在一場以「亞洲區域投資」為主題的會議上反思說:「日本必須要仔細思考在東南亞的新戰略。」

東南亞是日本汽車製造商最早開發的地盤,甚受重視。岸田文雄2023年12月在東京與東盟國家首腦舉行特別會議前宣布,要通過三個具體計劃將日本與東盟的關係提升到新高度,其中一項就是和東盟共同發展新一代汽車產業,鞏固東盟作為汽車生產與出口中心的地位。

日本汽車廠商目前在東南亞產量超過300萬輛,占該地區總產量的80%,其中一部份出口至中東地區。

日經亞洲2024年5月報道指出,日本將與東盟一起為整個區域的汽車生產和銷售制定首份總藍圖,並於9月舉行的日本—東盟經濟部長會議上制定以2035年為目標的戰略。

這份聯合戰略料將涵蓋人員培訓、為生產過程去碳化、礦產資源採購、投資生物燃料等新一代能源領域,以及為在東盟生產的環保汽車制定宣傳策略。日本當局據說已準備為東盟的人員培訓提供1400億日圓(約75.61億港元)的資助。

日本車商不再單打獨鬥 尋求合作穩固出口實力

日本車商也自發與東南亞地區增強合作,例如日本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2024年5月就宣布探討與泰國石油公司(PTT)合作生產、銷售和出口電動車。豐田汽車則於2023年底和泰國最大私企正大集團(CP)、交通業者True Leasing等簽署諒解備忘錄,一同推動泰國達成碳中和目標。

2019年10月24日,日本東京,三菱汽車的一款電動車在東京車展上亮相。(Reuters)

日本車商以往都是單打獨鬥闖天下,但面對愈來愈激烈的競爭,他們不得不尋求合作,以穩固日本汽車出口實力。

充電設施嚴重不足 全日本僅3萬個充電樁

有言論稱,日本汽車要維持主導地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上電動車發展步伐。不過,日本國內充電設施不足成了絆腳石。

豐田汽車公司在東京練馬區的行銷主任若宮一正回答《聯合早報》詢問時說:「公司現在採取的是多途徑戰略,在開發上走的是全方位路線。不僅是電動車,還要繼續生產現有受歡迎的汽油和混合動力汽車,以為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

但他也坦承,在電動車銷量方面,「我們是落後一些」。「如果不加快步伐並努力追趕,這對日本汽車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售出的新車中有1400萬輛電動車,占約18%,即將近每五輛就有一輛電動車。相對的,據日經亞洲報道,日本2023年全年售出的乘用車只有2.2%或88,535輛是電動車。

若宮一正說:「日本的充電設施還不到位,即使我們現在要積極銷售電動車,估計銷量也不會在短期內取得增長。」

日本經濟產業部數據顯示,日本目前有超過22萬輛電動車,可是日本充電柱等設施只有3萬個。日本政府已承諾加緊投資充電設施,目標是將充電設施於2030年增至30萬個。

從事建築業的大木雄二(61歲)半年前買了美國特斯拉(Tesla)電動車。他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不買日本品牌是因為日本電動車的選擇不多。我們考慮了很久才做決定,主要考量是環保。然而,現在面對的最大困難是充電設備還未普及,出遠門總感到不自在。有一次去富士山周圍兜風,結果三天的行程里有半天時間是在找充電柱。」

圖為2020年8月9日,特斯拉(Tesla)在挪威Gulsvik的超級充電站。(Getty)

從香港移居日本的日高惠美對日本的充電設施則相當滿意。這名語文教師經常開長途到日本各地遊玩。她受訪時說:「我在疫情期間開始駕日本生產的電動車。剛買時,周圍的人都為我擔心,認為日本充電設備不足,開到半路沒電怎麼辦?但我沒感到不方便。」

「日本車商提供實惠的充電服務,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也都有充電設備。我開電動車游了大半個日本,省下不少油錢,經濟效率和環保都做到了。」

不過,日高惠美2024年5月換車時,卻決定改買比亞迪電動車。她解釋:「一句話,就是價廉物美。比起日本的電動車,中國電動車便宜一半,車上的裝備也非常先進,設有語音控制。這些設備如果是日本車的話,得另外加錢才能裝。」

目前,比亞迪電動車在日本路上還不多。日高惠美認為,這是因為日本人對中國產品仍存偏見。「一些日本朋友會問,中國產品靠不靠得住?他們不知道……我在疫情後到香港和大陸,讓我大開眼界的正是那裏的電動車發展。「

日車商怕砸工人飯碗 不願積極發展電動車

日本目前銷售的電動車有兩種類型:僅使用電池運行的純電動車,以及既有電池,也有燃油發動機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日本消費者明顯更傾向混合動力車,這類車子甚至賣得比燃油汽車更好,占日本2023年標準乘用車銷量的55%。

消費者的喜好雖說是日本純電動車銷量偏低的一大因素,但市面上純電動車選項有限相信也觸發了這個惡性循環。

日本汽車製造商不願積極發展電動車的其中一個原因,相信是擔心砸了工人飯碗。早在2021年,美國顧問諮詢公司Arthur D. Little曾估計,如果日本全面摒棄汽車,改而生產電動車,多達30萬個工作崗位將會消失,因為電動車的零部件數量比發動機汽車少30%至40%。

日本經濟新聞社此前引述一名匿名豐田高管的話說:「我們不得不維持就業,無論電動車發展落後多遠,我們都沒有考慮徹底轉型,也不打算這樣做。」

不過,一名經濟產業部門前高官接受日經訪問時痛批這種消極想法。他說:」要有創新才能維護國民的飯碗,這是更實際的想法。」

日本人口減少,其實意味着日本汽車必須求變革。2019年,日本擁有駕照的人數首次下降,而1995年後出生的Z世代更關注環境課題,傾向汽車共享和新穎的環保交通工具。電動車對這個年輕群體具吸引力。韓國現代汽車就緊抓這樣的趨勢,於2024年6月把電動車推介到東京代官的山蔦屋書店,在那裏提供汽車共享服務,目標正是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書店年輕顧客群。

「黑船」比亞迪強力進攻 催化日本汽車轉型

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迫日本打開國門,因為開來的船是黑色,所以被稱為「黑船事件」。如今,日本輿論也紛紛把比亞迪比喻為「黑船」。

比亞迪早在2005年就在日本開子公司,以電子零部件代工生產起家,後來將業務擴展到電動巴士領域。積累在日本營運的經驗,比亞迪才進入廣大的汽車市場,並定下目標在2025年底把日本的門店由目前的55家增至100家。

初時,一些日本業界人士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存在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它的命運或像2001年試圖打入日本市場的韓國現代汽車一樣,很快就會黯然退出。然而,令他們意外的是,電動車在日本還不普及之際,比亞迪2023年成功在日本賣出1,400多輛電動車。

日本汽車製造商和經銷商多年來一直主導市場,傳統的豐田和本田(Honda)等品牌有牢固地位,外國新品牌要打入這個市場並不容易。比亞迪敢於創新並成功打入日本市場,對日本汽車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比亞迪能進一步消除日本市場對中國品牌和電動車的抵制心理,那麼它將成為日本汽車產業轉型的最大催化劑。

日本新聞網JBPress分析稱,中國政府提供的針對性扶持,帶動中國整個汽車工業開發電動車技術,並以此攻入全球市場。這與日本單一製造商孤軍作戰的情況很不同。要應對競爭,日本汽車商不得不展開「強強聯手」。

輿論也呼籲日本政府和汽車製造商聯手推出新的發展戰略,保住日本汽車產業的地盤與地位。

2024年5月,日本經濟產業部發布了汽車產業數碼轉型戰略草案,定下目標助日本汽車製造商開發「軟件定義車」,並於2030年銷售1,200萬輛這類新一代的乘用車,拿下全球30%市場份額。所謂的軟件定義車是通過軟件更新來提升汽車功能,而不是依賴引擎等硬件的升級。

在業界合作的呼聲下,原為競爭對手的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日產及本田已於2024年3月簽署備忘錄,決定在電動車領域攜手闖天下。日產汽車總裁內田誠告訴媒體,新興製造商的創新產品是以壓倒性的價格競爭力和速度來主導市場,如果日本汽車業再不聯手,將無法與其競爭。

2024年3月15日,日本東京,日產汽車公司總裁內田誠(Makoto Uchida)和本田汽車公司總裁三部敏弘(Toshihiro Mibe)出席聯合新聞發布會。(Reuters)

本田社長三部敏宏說:「日本汽車目前不變革不行。我們必須要結合優勢一起開創新時代。」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