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副總理哈貝克:我們對華戰略沒有中期眼光,中國肯定有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6月21日,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抵達北京,開始此次為期三天訪問中國之行。據路透社報道,當日,哈貝克在德國駐華大使館招待了歐盟各國大使,同時表示,德國對華戰略需要更新,納入更長期的計劃並考慮歐洲整體的做法。

「德國的中國戰略遲早需要更新,」哈貝克在招待會說,德國對兩國中期關係的看法缺乏方向性。他補充說:「中國這麼說。是因為中國確信中國有(中期計劃)。」

哈貝克表示,中德兩國應該在政治、貿易和氣候行動中解決具體問題。「戰略意味着你必須着眼於未來,至少要描述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即使這條道路可能永遠不會如願發生。」

哈貝克稱,第二個問題在於,德國制定的對華戰略沒有考慮到歐洲整體的做法,而面臨一個複雜的世界,「歐洲很重要,中國們必須站在一起」。他坦承:「這將是一個更大的挑戰,因為實話說,中國們將很容易制定27項中國戰略,而不是單一的整體戰略。」

路透社形容哈貝克此次講話內容「出乎意料」。長期以來,在對華問題上,德國總理朔爾茨領導的聯邦政府內部分歧明顯,哈貝克領導的綠黨一直鼓吹所謂「減少對華依賴」,對華採取更強硬做法。

2024年6月22日上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北京會見德國副總理兼經濟與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Reuters)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2024年6月21日在韓國坡州板門店向記者發表講話。(Reuters)

去年7月,德國聯邦政府發布首份「中國戰略」,意在敦促對華「降風險」和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在具體措施或具有約束力的目標上含糊其辭。在此背景下,德國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取代中國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此前的8年間,中國一直是德國最大貿易夥伴。

不過,德國智庫「德國經濟研究所」4月初分析認為,儘管如此,目前德國經濟仍高度依賴中國,且「明顯的結構性去風險趨勢並未顯現」。數據顯示,在化工、計算機和太陽能電池等關鍵產品類別,德國仍「高度或嚴重依賴中國」(即對華具有高度進口依賴性,從中國進口份額至少為50%)。

2023年6月19日,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與中國總理李強在柏林會面前,市內有中、德兩國國旗隨風飄揚。(Reuters)

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長期以來一直面臨一些歐洲分析人士的指責,稱其出於自身短期商業利益的考慮,對中國採取了過度雙邊的態度。哈貝克訪華之際,因歐盟擬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中歐間貿易緊張局勢加劇,歐盟企業界擔心中方將採取反制措施。

就在哈貝克抵達北京的當天,6月21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指出,歐方不斷升級貿易摩擦,並可能引發「貿易戰」,責任完全在於歐方,至少歐方有「三個沒有」做到:領導人共識沒有得到落實、世貿組織規則沒有得到遵守、企業合法權益沒有得到保護。

2024年6月22日上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北京會見德國副總理兼經濟與氣候保護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微信公眾號@玉淵潭天 )

路透社認為,哈貝克此次中國之行,是自歐盟提議對華加征關稅後首次有歐盟高級官員訪華。因此,哈貝克訪華,被視為德國向中方解釋歐盟關稅措施的一個機會,同時消除中國反制措施可能損害德國企業的風險。目前,德國車企以及歐盟其他多個行業已「人心惶惶」。

在啟程訪華前,哈貝克已就中國問題與中德關係發表了集中講話。19日,哈貝克表示,中國是應對全球挑戰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對於德企來說仍非常重要;21日,他承認,關稅與貿易問題是他此行重要議題,但同時稱,他並不指望此行解決歐盟對華加稅緊張局勢。

另據@玉淵潭天 消息,6月22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京會見德國聯邦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今年3月,雙方曾以視頻形式會見,並正式啟動中德政府間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對話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