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中國商會報告:82%受訪中國車企對歐洲投資信心下降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歐盟中國商會(China Chamber of Commerce to the EU,CCCEU) 批評,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反補貼關稅,是歐盟經濟趨向「孤立主義」的標誌性轉捩點。

綜合《中國日報》和觀察者網報道,歐盟中國商會星期三6月19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主辦「 中歐企業家圓桌論壇」,會後與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聯合發布《綠動歐洲: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歐發展報告》(Greening Europe: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EV Manufacturers in Europe)。

《報告》調研顯示,歐盟對中國電動車開徵的臨時反補貼關稅形成了嚴峻的市場准入壁壘,自反補貼調查宣布以來,在歐洲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銷量、聲譽均受到負面影響,也損害了中國車企在歐洲發展的信心。

具體數據顯示,各別有73%和67%的受訪企業表示反補貼調查對其歐洲市場銷量和品牌聲譽產生負面影響;83%受訪企業表示其歐洲合作夥伴表達對合作的擔憂,歐洲各類經銷商、租賃公司合作的積極性、配合度明顯降低;82%受訪企業表示對歐投資信心有所下降,72%受訪企業表示其歐洲本地僱員對工作前景感到擔憂。

多數受訪企業認為,多種因素導致經濟活動泛政治化趨勢明顯,開徵反補貼關稅將顯著增加企業成本,加大企業展業難度。

歐盟中國商會會長、中銀(歐洲)董事長徐辰形容,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是歐盟經濟政策趨向「孤立主義」的標誌性轉捩點。

他指出,當全球化悄然演變,近鏈化、友岸外包佈局加速,世界經貿規則「意大利麵碗效應」(Spaghetti bowl phenomenon)更加突顯,催生歐盟在新冠疫情、地緣政治衝突和大國角力合力下的保護主義行動,讓包括商會會員在內的新能源領域企業首當其衝。

中國電動車・中國製汽車・中國製造・中國新能源汽車・中國汽車出口:2024年3月20日,鏡頭下意大利米蘭比亞迪和Autotorino門市內一輛比亞迪Atto 3 。(Reuters)

徐辰說,業界希望歐盟與中國企業界努力相向而行,客觀看待中國企業對歐盟和全球綠色轉型所作出的貢獻,切實助力中歐綠色夥伴建設。

中國經濟信息社副總裁、上海總部總經理季蕾也表示:「通過我們的研究可以發現,中國品牌電動車在歐洲的市場份額被選擇性誇大,反補貼調查對中歐雙方而言都是『雙輸』局面。」

不過,《報告》調研結果顯示,67%受訪企業表示歐洲市場對其全球佈局的重要性不變,將持續深耕歐洲市場,六成以上企業對未來五年內在歐洲建廠持開放態度,多數受訪企業反饋2024年在歐洲有員工進一步招聘計劃。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