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受惠中美關係緊張 成為生產晶片替代之選
在北京與西方關係陷入緊張之際,晶片製造設備企業正轉到印度設廠,尋求讓印度成為替代中國的營運基地。
《日經亞洲》報道,基於對印度水供和電力等基礎設施的擔憂,很多半導體製造廠或晶圓廠不願選擇到印度投資。印度在晶片設備市場的份額不到1%,遠落後於中國的34%。不過近幾年,中美關係緊張促使國際供應鏈從中國轉向其他國家,印度就成了替代選擇之一。
蘋果公司正在把iPhone和其他產品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印度。隨着供應商紛紛湧向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和其他成品的生產地,分析師普遍認為印度市場將取得強勁增長。
印度財團塔塔集團(Tata Group)計劃在古吉拉特邦(Gujarat)建造一家半導體工廠,這可能是印度第一座晶片製造廠,工廠計劃在2026年投入運營。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長維什瑙(Ashwini Vaishnaw)今年3月在晶片廠的奠基儀式上說,到2029年,印度將躋身全球晶片生態系統的前五位。
報道說,將半導體加工成電子零部件的後端過程需要眾多勞動力,因此許多公司計劃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印度設廠。美國晶片大廠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也在古吉拉特邦建廠,料今年投入運營。全球最大汽車晶片製造商之一的日本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已宣佈在印度設廠的計劃。
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預計,到了2026年,印度半導體相關市場將達到640億美元,幾乎是2019年規模的三倍。
不僅如此,現在設備製造商也開始在印度設廠。日本半導體製造設備巨頭東京電子(Tokyo Electron)已經建立了營銷基地。東京電子說:「對於需要供應商集中的半導體行業來說,印度是個有吸引力的市場,可以預期技術創新和市場增長。」
分析說,印度一直希望能夠發展尖端產業,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早在2021年宣佈將投資7600億盧比(約710億港元)支持生產半導體和液晶面板。然而,基礎設施問題依然存在。技術研究公司IDC的主管普雷特說,晶片生產工藝的組裝和測試流程極其複雜,在工業基礎設施到位之前,投資商可能會先選擇在印度設立一系列負責生產後端流程的公司。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