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歐盟商會發表報告 指逾三成華南歐企去年收入下滑成重災區
歐洲企業在中國的商業信心持續減弱之際,有意在華南地區拓展業務的歐企數量下降;超過三成的華南歐企去年收入下滑,是在華歐企業務受影響最大的地區。
中國歐盟商會華南分會星期三(6月5日)在深圳發布歐洲企業在華南商業信心的調查報告。
調查數據顯示,華南歐洲企業在2023年營收和利潤同比分別下降38%和32%,為全中國最高。營業額跌幅超過20%的華南歐企佔17%,為所有地區比率最高。與中國其他地區相比,去年歐企在華南的盈利能力更疲軟。
營業成本不斷提高,導致營商環境變得更困難,有意在華南地區拓展業務的歐企從一年前的77%跌至73%。有7%的受訪者選擇華東地區;9%選擇其他亞洲國家。
華南歐企對未來在華發展前景和盈利能力也不太樂觀。數據顯示,對未來兩年取得盈利感到悲觀的華南歐企佔55%,是全中國最高的地區之一;對業務增長感到樂觀的只有26%,為全中國最低。
中國歐盟商會今年5月中旬針對歐洲企業在全中國範圍的《商業信心調查2024》報告中指出,歐洲企業對華投資興趣降至14年來最低,而中國經濟放緩、全球經濟趨軟,以及中美競爭是影響它們未來在中國業務的三大因素。
中國歐盟商會副主席、華南董事會主席高志豪(Klaus Zenkel)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無論是在整個中國或華南地區,歐洲企業對上述因素都有同感。
他說:「在冠病限制政策結束後,大家都期待重新開展業務,在2023年迎來豐收年。但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國房地產持續低迷導致消費者信心下降,這是我們意料之外的事。」
高志豪解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消費需求疲軟對在華南的歐企的影響更為顯著,因為它們的投資更多以製造業為主,而中國在「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及太陽能)工業產能過剩所引發的價格戰,正在削弱它們在華經商的信心。
調查顯示,有36%的受訪者觀察到所屬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現象,另有10%認為在不久將來出現產能過剩。其中,有71%企業因為中國產能過剩而調降價格;42%的價格大幅調降。
自去年12月起,中國放寬了對部分歐洲國家的入境規定,現有11個歐洲國家可以免簽進入中國。
高志豪說,過去幾個月有越來越多歐洲商團來到華南地區考察,他們對當地的營商環境有全然不同的認知和體驗。
高志豪說:「許多歐洲人對中國的了解僅限於西方媒體的塑造,總是以嚴刑峻法、國家安全、監督等來抨擊中國。他們來中國後才發現這裏其實很先進,沒有他們想像中那麼惡劣。雖然不能保證他們最終會在中國投資,但至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了解這個國家。」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