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聞發酵民望下挫 安倍「一強」政治作繭自縛?
日本東京都議會選舉在昨日(7月2日)舉行,各界難免視此為對近日受醜聞困擾的首相安倍晉三,以及執政自民黨的信任投票。安倍2012年再度上台以來維持強勢,不論在黨內還是日本政壇都擁有「一強」獨大的地位,不但助他避過首次拜相後執政僅一年便下台的厄運,甚至有望成為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安倍建立「一強」政治的秘訣是什麼?最近揭發的醜聞又會否對他的管治威信構成衝擊?
2006年,安倍晉三接替了小泉純一郎,成為首名在二戰後出生的首相,但一年後便以健康理由宣布下台,此後長期蟄伏。他在2012年再度成為自民黨總裁,並在同年底的眾議院選舉中,帶領自民黨取得480個席位中的294席,從民主黨(民進黨前身)手中奪回政權。兩年後,自民黨再一次於眾議院選舉報捷,在2013年與2016年的參議院選舉中亦成為贏家。
目前自民黨在參眾兩院均控制了過半數議席,改了名的民進黨則委靡不振,無法對安倍政權作有效制衡。有志帶領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的安倍,開始籌謀修憲,解除憲法第九條對自衛隊職能的約束,令日本正式擁有軍隊。推動修憲的底氣源於安倍對執政前景的信心,連同首個任期在內,他在今年5月28日執政日子達1,981日,超越小泉純一郎,成為戰後任期第三長的首相,而兩次拜相際遇的反差,與在此之間出現的政黨更替後未能帶來新氣象不無關係。
東山再起後,安倍推行被稱為「安倍經濟學」的一系列經濟政策,透過量化寬鬆、刺激經濟措施及市場結構改革等重振經濟。外界對「安倍經濟學」能否長遠根治日本經濟沉疴仍半信半疑,但日本經濟確實連續增長超過53個月,是戰後第三長,上市公司2016年財政年度純利平均增長18%,今年4月的失業率跌至2.8%,為23年新低。這些數據對安倍政府延續管治肯定有幫助。
掌人事任免權鞏固權威
經濟重現曙光,加上反對黨積弱,都有助安倍長期維持較高民望。安倍還汲取了首度拜相後急於達成政治「使命」,卻被處理內政不力拖後腿的教訓,政治手腕顯見成熟。安倍二度拜相後推出的多項改革中,較少人提及2014年成立的內閣人事局。在推行這項改革前,日本官僚機構影響力很大,對民選領袖構成制約,不利政府施政。安倍透過成立內閣人事局,加強首相對高級官員的任免權。美國天普大學(日本分校)政治學教授布朗(James D.J. Brown)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成立內閣人事局是安倍長期執政的關鍵,因為他透過操控人事任免權鞏固了權威。
在自民黨內部,安倍也維持着強大的凝聚力。在截至6月16日的國會會期內,內閣合共提交了66項法案,其中63項獲得通過,比率高達95%,是2000年以來第三高的數字。安倍今年3月更推動自民黨修改黨章,把總裁的任期由最長兩屆六年,延長至最長三屆九年,意味他可以在明年的總裁選舉中第三度競選。假如安倍獲勝而自民黨又能夠繼續執政,他便可執政至2021年9月,成為日本戰後任期最長的首相。
安倍出身政治世家———外祖父岸信介、外叔公佐藤榮作都當過首相,父親安倍晉太郎則是前外相。他得天獨厚,繼承家族政治資本,仕途平步青雲,11年前拜相時刷新戰後最年輕首相的紀錄。他能否打破首相任期紀錄,有待進一步觀察,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會是坐着數日子就能達成的。
雖然如此,今年以來一波又一波的負面新聞,便令安倍政權的穩定性有所動搖,當中暴露不少領袖在長期執政時逐漸滋生的自我膨脹心理,甚至濫用權力。例如自民黨與執政盟友公明黨早前恃着議席優勢,繞過議事程序,強行在參議院通過俗稱「共謀罪」的《組織犯罪處罰法修正案》,觸發民權組織抗議,擔心警權過大,威脅公民權利。安倍政權獨斷獨行,難免招人話柄,公明黨一名官員坦言執政聯盟形象受損,「我擔心,認為我們高壓的批評可能會影響東京都議會選舉」。
除了操控國會,安倍晉三還捲入多宗醜聞。今年2月,日本傳媒揭發私立學校法人「森友學園」以超低價收購大阪地皮興建小學,小學名譽校長是安倍的妻子安倍昭惠,可能牽涉利益衝突;3月,在野民進黨揭露,另一學校法人「加計學園」的理事長加計孝太郎,涉嫌利用與安倍的交情,免費在愛媛縣獲得土地,開設獸醫學院。《朝日新聞》5月中獲得文部科學省的備忘錄,顯示建校是「首相的意向」。內閣一度否認指控,但文科省上月證實相關文件屬實。共同社上月中民調顯示,內閣支持率較5月大跌逾10個百分點至44.9%,不支持率升至43.1%。
連串醜聞毫無疑問為安倍政府帶來沉重壓力,但這會否導致它倒台?天普大學學者布朗分析,日本政壇存在不少結構性因素,有利安倍繼續執政。
首先,反對黨力量太弱——民進黨於2009年至2012年執政期間無法重振國內經濟,在沖繩普天間美軍基地(Marine Corps Air Station Futenma)搬遷問題上又違背了競選承諾,加上處理福島核災失當,導致民心盡失。布朗指出,選民即使不衷心支持自民黨,也不敢冒險讓民進黨再度執政,這種心態令自民黨有恃無恐。
第二,自民黨自1955年以來長期執政,僅在1993年至1994年,以及2009年至2012年短暫失去政權。因此,官僚機構早就習慣與自民黨合作,其他政黨即使上台,也很難獲得官僚機構配合,導致執政難度增加。
第三,日本傳媒對政府的制衡力度不足。日本實行具排他性的「記者俱樂部」制度,記者如果希望採訪首相官邸或其他政府機構,就必須事先申請,但申請程序相當繁複,而且欠缺透明度。加上日本人服從在上位者的文化根深柢固,整體而言記者不願與政府直接對抗,媒體難以發揮制衡政府的作用。
第四,當今日本社會欠缺往日的激進勢力。1960年,岸信介尋求在眾議院強行通過日美安保條約,觸發大規模抗爭,參加者不少是高度政治化的學生及左翼社會黨人。安倍現時雖然醜聞纏身及推行極具爭議的修憲,但民間抗爭的規模不可與當年同日而語。
黨內競爭者成最大隱憂
雖然有結構性因素保駕護航,但安倍不會高枕無憂,最大威脅潛藏在自民黨內部,若醜聞或政策爭議繼續衝擊安倍民望,黨內競爭者將對他發起挑戰。布朗指出,修憲及調整消費稅這兩大議題是安倍的隱憂。
自今年5月初以來,安倍在不同場合勾勒修憲時間表,預定在今年秋季的臨時國會提出方案,最快明年舉行全民公投。安倍希望在2020年實施新憲法,與東京奧運「雙喜臨門」。日本在二戰後受美國壓力而制定的憲法一直禁止日本擁有軍隊,安倍認為此舉剝奪了日本的正當權利。他在前年解禁集體自衛權,新安保法亦於去年落實,種種舉動都是在日本自衛隊正名為軍隊鋪墊。不過,要舉行自和平憲法頒布以來首次修憲公投,沒有充分的民意支持是不現實的。安倍無法單靠經濟政績為修憲開路。共同社於4月底進行的民調顯示,支持和反對修改憲法第九條的受訪者分別高達49%及47%,呈民意兩極化的局面。為了減少修憲阻力,安倍最近提出在不改動原來條款的情況之下,增加新的條款,確認自衛隊為合法軍力。
調高消費稅是安倍手上另一個燙手山芋。在過去三年,安倍政府已兩次押後調高消費稅,最遲明年底前作決定。但為免影響明年9月的自民黨總裁選舉及最遲12月舉行的眾議院選舉,安倍可能再次按兵不動。
自民黨內質疑安倍政策的勢力早已成形。早前,約40名自民黨議員出席一個研討會,探討日本的財政、金融及社福政策,出席者包括自民黨前稅制調查會會長野田毅、前總務會長野田聖子,以及一直有意取代安倍的前幹事長石破茂等人。
布朗相信,石破茂及另一名潛在競爭者、外相岸田文雄正在等待適當的時機,有意在安倍民望進一步下挫之後取而代之。石破茂曾聲言,應該把日本自衛隊升格為國防軍,「刪除憲法第九條中不保持戰力一項,同時列明首相為國防軍的最高指揮官」,但他上月底接受美國《彭博社》訪問時卻說:「如果我們擁有好的辯論,並把好的東西(意見)會集,我支持盡快做。但如果因為時間迫切而趕着去做,我不能同意。」言語間流露對出安倍目前做法的質疑。
「自第一次當選(國會議員)以來,我一直勉勵自己要做個『有所為的政治家』。『有所為』不是不分青紅皂白,是要『Speak for Japan』(為日本發聲),傾聽國民的心聲……」安倍十年前發表著作《邁向美麗之國》,寫下這番豪言壯語。幾個月後,這位出身政治世家、標榜戰後一代新思維的首相,便因內閣大臣自殺、政府遺失養老金記錄等醜聞,黯然結束短暫的首相任期。歷史彷彿在重演,他現時再次捲入醜聞,能否挺過明年的總裁選舉及大選,實現把日本轉化為「正常國家」的美夢?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