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抱怨中國產能過剩 可是數據並不完全支持
華盛頓和布魯塞爾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中國正在遭遇過剩產能急劇增加的情況,這可能徹底摧毀其他國家的相關產業,從而引發他國採取保護主義措施來抑制損害。
「中國產能過剩扭曲了全球價格和生產模式。」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訪問中國之前表示,她強調了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和電池。歐洲也有類似的擔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就以產能過剩為由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
數據表明雖然中國確實存在普遍的工業產能過剩,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西方國家不與中國競爭的行業推動的,例如低技術產品,以及與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相關的產品,例如從水泥到家具。
就電動汽車而言,發達經濟體面臨的問題似乎更多是中國企業效率更高,而不是產能過剩。
中國領導人一直在向製造業投入大量資金,重點關注電動汽車、電池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興行業,以為放緩的經濟尋找新的增長來源。貿易夥伴擔心低成本進口商品可能湧入其市場,並導致就業機會減少,並因此做出反應,並在某些情況下提高對中國產品的壁壘。
北京已經表示希望抑制過剩產能,因此分析這些數據很重要,因為這能顯示中國認為問題出在哪裏。儘管太陽能和電池領域存在產能過剩,但電動汽車行業可能不是其中之一。這也可以為發達經濟體提個醒,在向中國施壓要求其採取行動化解過剩產能時,做到有的放矢。
以下是相關數據的情況。
價格
從世界其他地區的角度來看,產能過剩可以通過較低的價格感受到。中國出口價格去年創下近十年來的最大跌幅,但這是由服裝和玩具等低技術產品造成的。
隨着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去年汽車出口激增,但價格實際上變得更高了。這表明它們的吸引力上升並不是因為降價。
中國企業也沒有以更低的成本向全球市場傾銷電動汽車。領先的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售價平均大約兩倍於國內。
利用率
衡量過剩產能的最常見方法是產能利用率,0表示工廠完全閒置,100表示最大限度地利用。
中國整個工業的產能利用率在2022年和2023年全年都低於76%,這是自2016年北京在全國範圍內啟動去產能行動以來,持續最長的一段時間。官方評論認為,低於80%左右的正常水平。
但這似乎並沒有引起北京方面的警覺。首先這個比率比2016年高出幾個百分點,並且在最近幾個季度有所上升。國聯證券經濟學家樊磊最近在研報中表示,結構性產能過剩並不嚴重。
其次,數據顯示雖然包括太陽能電池板在內的電氣設備等行業的利用率異常低,但卻是受中國房地產困境影響技術含量低的行業拉低了總體數據。大和證券認為,這導致對玻璃和水泥等產品的需求減少,這些產品的產能利用率已降至30%。
在汽車製造、化工和風力渦輪機設備等其他行業,這一比率正在向80%的門檻靠攏。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