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指中國「產能過剩」 學者:華府為作更多制裁鋪路
中美經濟工作組會議再次就中國產能過剩問題進行交鋒,美國重申擔憂中國工業產能過剩,中國則關切美國對華經貿限制措施。
受訪學者分析,美國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及光伏能源「新三樣」產能過剩的指控,旨在遏制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戰略威脅,為對中國實施更多制裁或限制鋪平道路。
根據中國財政部星期三(4月17日)發文告,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和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尚博(Jay Shambaugh),星期二(4月16日)在華盛頓共同主持中美經濟工作組會議。雙方就全球及中美宏觀經濟形勢和平衡增長等議題,進行了深入、務實、建設性的溝通。
根據美國財政部文告,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當天會見了兩國經濟工作組代表,並就如何在合作與分歧領域,繼續推進雙邊關係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對話。
文告還指出,美國代表團繼續對中國的非市場行為和工業產能過剩表示關切。
中方代表也就美對華經貿限制措施表達了關切,並就產能問題作出進一步回應。文告並沒有提到回應的詳細內容。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駐美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在會議後回應了產能過剩的指控,指中國部分出口增長是基於「國際分工和市場需求」。
他說:「把產能過剩政治化,把經濟問題與安全問題掛鈎,違背經濟規律,損害自己的產業和全球經濟穩定。中方認為,各方都需要尊重公平競爭、開放合作等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研判,中國工業產能過剩問題已成為美國在中美博弈中的新戰略,此舉旨在遏制中國在高科技產業領域的發展,避免美國失去在該領域的領導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他說:「中國一直存在鋼鐵和水泥等產能過剩問題,但美國從未提及,因為這對美國不構成戰略威脅。但現在不同了,中國出口的『新三樣』象徵着當今高科技的主要產品,且在全球貿易佔很大份額。這讓美國感到其在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被削弱。」
中國經濟學者、遼寧大學特聘研究員陳波則認為,美國指控中國工業產能過剩在學術上並沒有嚴謹的依據,而美國的指責更多是從政治考量出發,為對中國實施更多制裁或限制進行鋪墊。
他說:「今年是美國選舉年,美國現在政治氣氛正瀰漫着強化與中國地緣政治鬥爭的氛圍。因此,在政治正確的氣氛下,美國可以罔顧規則甚至事實。」
在陳波看來,美國會持續在「新三樣」產能過剩上與中國進行交鋒,但能對中國作出的實際行動並不多。
他解釋,美國已在光伏能源產品上對中國產品實施嚴厲制裁,而中國對美國出口的新能源汽車並不多。因此對這兩類新能源產品的制裁,將不會對中國的國際銷售造成太大影響。
他補充指出,如果美國對中國具備產業優勢的鋰電池行業進行制裁,將大大提高美國新能源汽車上遊行業的製造成本,導致下游承擔更高的銷售價格。因此美國的制裁很可能會最終造成「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局面。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