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爾茨訪華|BMW董事長:應堅持自由貿易 未感到中國汽車威脅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在2021年上任之初曾承諾,其政府將改變德國與中國的經濟依賴關係。三年後,有關『減少對華依賴』的論調已被其他呼聲所取代。」

通過觀察朔爾茨此次訪問中國,《紐約時報》4月16日發現,這位德國總理面臨着一個微妙的情況——既要承受來自盟友的壓力,亦要平衡本國經濟的出口導向型需求。儘管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希望中國縮減在綠色能源領域(包括電動車)激增的出口,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近期訪華前後還大肆炒作所謂「產能過剩」,但與此同時,德國企業的高管不僅渴望維持在華業務,甚至還希望繼續擴大。

德國總理朔爾茨2024年 4月16日在中國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講話。(Reuters)

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中,有兩家企業的高管此次就隨朔爾茨來到中國。平治(Mercedes-Benz )行政總裁康林松(Ola Kallenius)就明確表示,退出中國不是選項,而是要擴大其公司在華地位;寶馬(BMW)集團董事長齊普斯(Oliver Zipse)更是強調「自由貿易和競爭」原則,並直言「沒有感受到來自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威脅」。

報道首先指出,中德關係依舊緊密,特別是在經貿領域。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為11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918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創下歷史新高。與美國和日本的企業不同,德國企業在華投資幾乎沒有減弱的跡象。

「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關係中,德國扮演着非常特殊的角色。」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首席經濟學家馬克斯·曾萊恩(Max J. Zenglein)指出,電子產品和電子技術,以及機械和化學品,仍然是德國對華重要的出口產品。「隨着美日等國家與中國的關係更為尖銳,德國在獲得技術和資本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在這方面絕對處於優勢地位。」

4月16日,朔爾茨在北京強調了德國企業在幫助中國經濟增長方面發揮的作用。「過去兩天,我隨商業代表團訪問了重慶和上海,德國企業為中國的增長、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做出的貢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丁純教授表示:「中德一直互為重要經濟體,中德經貿合作也一直是中德合作乃至中歐合作最主要、最基礎的領域,過去曾被稱為『穩定器』、『穩定錨』或『壓艙石』,儘管德方現在強調所謂『去風險』,但也不得不承認這兩大經濟體之間最主要的利益其實就是經貿合作。」

然而另一方面,同為德國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卻不斷炒作渲染對於「中國商品湧入」的擔憂。就在上周,她還曾聲稱,對於歐洲仍然是最後一個對中國全面開放的市場,她「深感擔憂」。

隨着中國汽車行業的快速崛起,去年,歐盟委員會宣布對中國電動車「下手」,發起了反補貼調查,預計將在今年夏天做出最終決定。不過,報道稱,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都在中國大舉投資,顯示出有意保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在為期三天的訪華行程中,與朔爾茨同行的有環境、農業、交通三位內閣部長,以及由西門子(Siemens)、寶馬、平治等重量級企業負責人組成的德國「商業天團」。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宇方介紹稱,環境部長萊姆克(Steffi Lemke,綠黨)、農業部長厄茲代米爾(Cem Özdemir,綠黨)以及交通部長維辛(Volker Wissing,自民黨)隨朔爾茨訪華,被認為頗有深意。環境、農業和交通領域正是中德合作具有良好前景的具體領域,因此這樣的安排體現了朔爾茨的務實風格。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我們是一家領先的豪華汽車製造商,我們在中國發展強勁,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平治行政總裁康林松(Ola Kaellenius)在接受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採訪時這樣表示。「退出這麼大的市場不是一個選項,相反,我們正在擴大我們在這裏的地位。」

德國汽車行業的代表們指出,德國有數千個工作崗位依賴於中國市場產生出的收入,德國汽車製造商愈來愈依賴中國團隊在自動駕駛等領域進行研發,而這些領域在歐洲並不先進。《紐約時報》稱,在朔爾茨此次訪華期間,中德兩國部長間簽署了一項協議,致力於自動駕駛技術的標準化。

寶馬(BMW)集團董事長齊普斯(左)2023年9月在德國柏林車廠活動上與德國總理朔爾茨(右)握手(Getty)

而同樣隨朔爾茨來華的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Oliver Zipse)則表示:「我們的指導原則應該始終是自由貿易和競爭。」他提到了日本、韓國和其他在歐洲銷售汽車的國家,並補充說:「我們沒有感受到來自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威脅。」

朱宇方注意到,對於歐盟對華發起的調查,齊普策來華前的表態也很具代表性:「目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我們依然堅持自己的立場——進口中國電動車,不會對歐洲汽車產業造成實質傷害,對這些進口商品加征關稅不符合歐盟的利益。中國是寶馬集團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歐洲,寶馬集團都作出同樣的聲明。」

4月15日。朔爾茨在上海表示,德國市場歡迎中國汽車。他強調,歐洲市場必須與中國汽車展開開放、公平的競爭。他同時警告,歐洲不會容忍傾銷、產能過剩和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朔爾茨還說,當年日本和韓國汽車進入歐洲市場時,民眾曾擔心日韓汽車將征服歐洲市場,但「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4月13日也發文,公開反對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徵收額外關稅,稱這可能引發貿易戰,並威脅德國就業,危及歐盟推廣電動車和向數碼化轉型的目標。

丁純形容,與其說「彎道超車」,不如說中國電動車「換道超車」。相比於法國汽車在中國市場的保有量很低,一直忌憚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力,尤其是對歐洲市場的衝擊,德國汽車行業包括電動車在內,並不是說沒有技術儲備,只是汽油車相對而言更加成熟,利潤性高,也相對更重視,所以在電動車的實用技術、品質,成本方面仍有差距,因此德國汽車業現在與中國展開合作的意願頗強。

朱宇方表示,德國經濟界始終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因為德國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國內幾乎四分之一的工作崗位依賴出口。自由、公平、開放的國際市場是德國經濟繁榮的重要保障,這一點始終是德國經濟界的共識。事實上,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很可能會引發對方的反制措施,到頭來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中國始終是德企非常重要的市場和投資目的地,因此德企顯然不會樂見自己在中國的商業環境惡化。

此前,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歐盟領導人宣布即將對我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一事答記者問時表示,中方對此表示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中方認為,歐盟擬採取的調查措施是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保護自身產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並將對中歐經貿關係產生負面影響。中歐汽車產業有着廣泛的合作空間和共同利益,經過多年發展,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方將密切關注歐方保護主義傾向和後續行動,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