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2024首兩月自新疆進口額猛增217.8% 最大買家是這三國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港媒3月21日報道稱,儘管歐盟頻頻就所謂涉疆人權問題大做文章,但2024年前兩月,歐盟從新疆進口額比同期猛增超過200%,最大進口國為波蘭、比利時及荷蘭。

報道稱,目前歐盟已着手敲定兩項針對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的法律。但20日公布的貿易數據顯示,今年1月和2月,新疆對歐盟27個成員國的出口較2023年同期大增217.8%,總額達到3.12億美元,較去年9,800萬美元實現了巨幅增長。進口新疆產品最多的歐盟成員國為波蘭、比利時和荷蘭,包括鋰離子電池、番茄醬在內的商品最受歡迎。

據烏魯木齊海關統計,2024年前兩個月,新疆外貿進出口總值636.9億元人民幣,比同期增長51.4%,高出全國增速42.7個百分點,迎來新年「開門紅」。前兩個月,新疆與全球186個國家和地區產生貿易往來,對中亞五國進出口437.4億元,增長33%,佔68.7%。

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其他成員國、東盟(ASEAN)、歐盟進出口分別增長301.6%、330.3%、98.7%。此外,對非洲、中東17國、中東歐、南美洲進出口分別增長377.2%、179.4%、315.7%、184.4%。

圖為2024年2月28日,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採棉機生產車間安裝採棉機輪胎。(新華社)。

就在這些數據公布之際,歐盟仍試圖在涉疆問題上做文章。3月5日,歐盟談判代表就一項法律達成協議。支持者希望藉助此法阻止涉疆中國產品的進口。雖然歐盟的法律草案文本沒有特別提到中國,而是重點關注所有所謂的「強迫勞動」產品,包括歐盟集團內部生產的產品,但被外界普遍認為針對新疆。

中方曾多次指出,所謂新疆「強迫勞動」完全是反華勢力捏造的世紀謊言,目的是要在新疆製造強迫失業、強迫返貧,是打着人權旗號侵犯人權的典型事例。

除了大肆操弄人權話題,歐洲貿易保護主義也呈現出不斷抬頭跡象。去年10月,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2月,歐盟對中國中車子公司發起「反補貼調查」。3月初,歐盟又要求海關對來自中國電動車進行進口登記。

歐盟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自發起「反補貼調查」後,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累計進口約17.78萬輛,與「反補貼調查」期限覆蓋的範圍(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相比,月均增長了11%,與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同期相比,月均進口量增長了14%。

圖為澳洲悉尼比亞迪體驗中心,攝於2024年2月19日。(Reuters)

平治集團(Mercedes-Benz Group AG,又譯奔馳/賓士)平治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在接受採訪時呼籲,歐盟應降低從中國進口電動車的關稅。他表示,從長遠來看,來自中國車企的競爭將有助於歐洲汽車製造商生產出更好的汽車,並認為保護主義「正在走向錯誤的道路」。

法國雷諾集團(Renault Group)CEO梅奧(Luca de Meo)同樣指出,在向電動車轉型的過程中,歐洲需要保護自己的市場,同時也應為中國競爭對手留下一席之地,部分原因在於歐洲汽車製造商可以向中國這樣「領先一代」的國家學習。

儘管存在種種雜音,中歐貿易仍總體穩中向好。歐盟統計局3月4日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是歐盟第一大貨物進口夥伴(佔歐盟外進口總額的20.5%),也是歐盟第三大貨物出口夥伴(佔歐盟外出口總額的8.8%)。

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中歐並沒有根本利益衝突,也沒有地緣戰略矛盾,雙方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中歐關係的正確定位應當是夥伴,主流基調應當是合作,關鍵價值應當是自主,發展前景應當是共贏。我們希望中歐關係能一路綠燈,暢通無阻。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