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兩會|代表委員建言獻策 霍啟文:更大力度引進國際高端人才
廣州兩會今日(15日)召開,各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廣州市人大代表王潔:在南沙再造一個創新策源地
「南沙作為大灣區的地理幾何中心,近年來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政策效應不斷凸顯。」廣州市人大代表、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廣州分所黨委書記王潔說。
今年廣州兩會,王潔帶來了一份關於「持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學研深度融合,助推《南沙方案》落地落實」的建議。她指出,教育科研是創新發展的源泉,大學師生、科研機構人員、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等構成了創新的核心圈層,這些資源聚集起來的人才優勢是產業升級、創新發展的原動力。目前廣州的大學集群建設,除了強化現有廣州大學城的產學研合作,可以進一步研究未來南沙的高校資源聚集後,如何支持海洋科技與能源、生命健康等未來產業發展,使南沙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策源地。
「我們可以研究國際先進灣區的發展經驗,創新機制,使南沙未來能夠形成強大的產業集群。」王潔舉例,例如,舊金山灣區「多中心互補組團式的大學集群發展模式」成就了矽谷,南沙也可以充分發揮大灣區幾何中心的地理優勢和引領帶頭作用,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建立科技創新國際人才數據庫,搭建一站式人才服務平台,吸納全球人才落戶。
在成果轉化階段,王潔認為,國家級的技術轉讓中心或實驗室往往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今南沙已經計劃引入數個國家實驗室及科技平台,應利用好這些資源,除了支持高校探索創新機制,還要探索和企業合作成果轉化的路徑,將其打造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的新引擎。
廣州市人大代表劉洋:南沙要打造「產業心」「交通心」「城市心」
「南沙是一座樞紐之城、機遇之城、魅力之城,發展優勢顯著,潛力巨大。」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劉洋說。
劉洋表示,南沙發展具有區位優勢、政策優勢、空間優勢、宜居優勢。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南沙1小時半徑內覆蓋大灣區約4000萬人口,是聯通灣區東西兩岸、推動廣深「雙城」聯動的橋頭堡,也是深化廣東與香港、澳門合作的排頭兵,是我國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前沿樞紐地區。隨著《南沙方案》的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和重大平台極大提升了南沙對企業與人才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劉洋也註意到了南沙發展面臨的瓶頸,例如人口分散、交通不暢、功能不強的挑戰等。對此,他建議,南沙應進一步加強與大灣區城市的聯動,促進南沙從幾何中心發展為交通中心、功能中心,打造「三心」:「產業心」「交通心」「城市心」。
「產業心」方面,南沙可以錨定「陸海空」,近遠期結合,發展多元聯動的「汽車+」產業,海港貿易、臨港工業和海洋科技產業,以及基於龍頭企業的商業航空航天產業。
「交通心」方面,應重點強化大交通的聯系,加快廣中珠澳高鐵、廣州地鐵18號線延長線、廣州地鐵22號線東延線建設,加快建設南沙站並推動接入深港西部快軌延伸線。
「城市心」方面,南沙應高標準建設住房、教育、醫療、體育等國際化、品質化設施,聚集優勢資源打造蕉門河中心與明珠灣區核心區,串聯慶盛、蕉門河中心、明珠灣區、南沙樞紐的發展主軸。
廣州市政協委員劉根生:南沙需要更多普惠式吸引人才政策
「相比於人口總量,人口增量更是城市活力的體現,南沙目前最大問題是人口增長太慢。」廣州市政協委員、民革廣州市委員會常委劉根生說。
劉根生介紹,2022年南沙區人口增量和幅度均位居全市各區第一,但常住人口總量只有92.94萬人,要達到「十四五」規劃2025年常住人口達120萬人的目標,仍有一些壓力。「這說明南沙的人才政策、創業就業政策效用還沒有最大程度發揮出來。」
劉根生建議,南沙除了針對高端人才的引才政策外,也要多一些普惠式吸引人才政策,如面向新市民和青年群體,加大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這對新就業人群和服務業人口的集聚意義重大。」他建議,南沙可以借鑒杭州「青荷驛站」公寓模式,對來南沙就業及創新創業的外地青年,提供短期免費住宿和就業創業聯系服務,讓人才對城市留下溫馨良好的印象。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支持廣州南沙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劉根生也關註到了這一新的利好政策,他認為,全面放寬市場準入,對南沙是個極好機遇,特別是在低空產業、海洋經濟、生物醫藥、特色金融等產業上,南沙需要引入更多跨國企業入駐,不斷提升產業鏈招商能力。「南沙已進入發展快車道,但也面臨地域的激烈競爭,未來南沙要把自身樞紐潛力及經濟吸引力、輻射力提上來,大膽突破。」
廣州市政協委員霍啟文:實行更大力度的國際高端人才引進政策
廣州市政協常委、香港廣州青年總會主席霍啟文表示,目前,南沙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但南沙也存在人才政策創新不足、人才引進門檻過高、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人才生態建設緩慢等一系列問題和挑戰。
如何進一步加大南沙人才政策創新力度,吸引人才聚集南沙?霍啟文帶來了相關提案《加快推進南沙建設國際高水平人才特區的建議》,他提出,需要充分利用《南沙方案》賦予的政策優勢,系統推進人才政策先行先試改革。
霍啟文指出,針對港澳和國際人才的發展需求,需要體系化地推進人才政策先行先試改革,爭取在人才引進、股權激勵、技術入股、職稱評價、職業資格認可、子女教育、商業醫療保險、入境與停居留便利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要完善對高層次人才的個性化服務體系,不斷提高人才發展的舒適度和自由度。」霍啟文表示,對各類高層次人才的創新創業、安居生活等各項福利配套進行量身定製,設計專屬的激勵和保障方案,根據人才的資歷和專業水平,適當下調人才認定門檻,合理擴大對國內外高層次人才的認定範圍,分級分類引進人才。此外,還需要建立重點產業急需緊缺戰略性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與「特色服務」,加快戰略性人才引進,築牢戰略人才力量。
廣州市人大代表李志堅:加快推進南沙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
「對於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來說,南沙是機遇,也是未來。」廣州市人大代表、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認為,南沙在產業上更加聚焦對未來產業、前沿技術等領域的培育發展,在體制機制上放寬市場準入,不斷探索優化與港澳、國際合作的模式,作為「探路者」的南沙未來將有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高水平開放的先進經驗在大灣區甚至全國共享推廣。
在優勢產業上,李志堅認為南沙可以充分利用優越的港口資源,形成強大的臨港產業集群輻射效應,帶動港口、產業、城市一體化發展。他介紹,目前南沙港作為世界第五大港口—廣州港的主力港區,單個港區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全國第二,全國平行進口汽車的第二大口岸,非常有利於促進經貿往來和交流融合。
在人才方面,目前,南沙正在建設全國首個國際化人才特區,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在人才合作、資格互認、創新創業等方面都有日趨完善的扶持政策。此外,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廣州海洋實驗室、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等重大創新平台落地,也成為南沙吸引和培育國際高端人才的抓手。
南沙存在哪些發展短板?李志堅認為,一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產業體系,二是需要加強四鏈融合程度。他解釋說,目前南沙還存在產業鏈不完備、市場主體數量不夠多、規模不夠大、不夠活力的短板;同時,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條還沒有充分打通,特別是在創新鏈和資金鏈的融通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我認為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南沙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建設,另一方面要發揮好南沙『試驗田』的作用,通過金融的開放創新扶持和服務實體經濟,以金融活鏈融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