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進入新常態 清華學者:兩國都感不舒服 但只能和平共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5日到三藩市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應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邀請會晤,是兩人相隔一年之後再次會面。今次「習拜會」正值中美關係有回暖迹象,備受輿論關注。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周二(28日)刊文分析,中美關係雖回不去,但也未必無限下滑,雙方都不願全面脫鉤甚至軍事衝突,因此進入一種新常態,兩國雖都感到不舒服,但只能和平共處。
達巍表示,中美關係出現止穩情勢,若兩國處理得當且運氣不錯的話,或許明年能持續,且如果2025年,新一屆美國政府還能延續當前對中戰略的基調,那這種相對穩定的情勢或許能延續至2025年後。故此,中美關係可能會逐漸進入一種新常態。
這種新常態是由四個逐漸浮現的共有觀念支撐起來,包括中美逐漸能夠比較平心靜氣地接受一個現實,即兩國關係在相當長時間內都將是一個以消極面為主的關係;中美逐漸確信不希望走向全面脫鉤甚至軍事衝突;中美開始認識到本國力量的有限性;雙方看到各自國內發展的韌性。三藩市峰會前後,中美政府逐漸建立起來的高層和工作層接觸機制,則給這種新常態帶來機制基礎。
達巍又指,1972年中美關係破冰後的35年,縱然起起伏伏,但關係一直都是積極面大於消極面,合作面大於競爭面。然而過去5年,這種情況已經翻轉。對於這一變化,高興也罷、憤怒也罷,雙方逐漸接受一個現實,即這是一種結構性變化,在可見的未來都很難扭轉。
其它國家方面,很多不願意在中美間做非此即彼的選擇,即便是美國的歐洲盟友,也並不是事事都與美方完全一致。同樣,美國也沒辦法讓各種產業鏈離開中國,甚至轉移回美國。因此達巍認為,在當前中美博弈中,只要兩國戰略政策得當,不太可能出現一方「速勝」而另一方「速敗」的情形。兩國關係雖然肯定無法回到過去,但也未必無限下滑;在這樣的關係中,雙方都感到某種「不舒服」,但也只能和平共處下去。
然而,達巍也強調仍難言這種新常態是否可持續,只要一次的突發危機、一連串消極互動,就可能斷送這一趨勢,更不用說明年美國大選將給美國、世界和中美關係帶來的巨大的不確定因素,故還需要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