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新增133位兩院院士 廣東佔9位 突出醫學領域表現
11月22日,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59人,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74人。與之前公佈的1238位有效候選人相比,當選率約10.74%。
此次,廣東共有9人成功增選,分別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的黃三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馬駿,清華大學、深圳醫學科學院的顏寧,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何宏平,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鄭海榮,華南理工大學的韓恩厚,深圳大學的李清泉,廣州大學的邢鋒,廣東省毒品實驗技術中心(國家毒品實驗室廣東分中心)的劉超。其中,45歲的顏寧為全國新增兩院院士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全國新增133位院士
從全國情況看,2023年共選舉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59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0人,化學部10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1人,地學部8人,資訊技術科學部8人,技術科學部12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7歲,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65歲,60歲(含)以下的占90%。女性科學家有5人當選。院士隊伍的學科分佈和年齡結構進一步優化。本次增選後,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共873人。
中國工程院方面,2023年共選舉產生院士74人,院士隊伍的學科分佈和年齡結構進一步優化。其中,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0人,資訊與電子工程學部10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9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8人,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8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8人,農業學部10人,醫藥衛生學部11人,共涉及43個一級學科,覆蓋了院士增選指南中學科的78.2%。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8.2歲,最小年齡48歲,最大年齡76歲,60歲(含)以下的占81.1%。本次增選後,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共978人。
廣東醫學領域表現突出
針對廣東的情況,記者瞭解到,醫學相關學科成為非常重要的板塊。例如,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馬駿院士是中國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鼻咽癌診治專家和研究型醫生;清華大學、深圳醫學科學院顏寧院士從事與疾病相關的重要膜轉運蛋白、電壓門控離子通道的結構與工作機理及膜蛋白調控膽固醇代謝通路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醫學成像理論、技術與儀器系統,磁共振與超聲波新技術系統;廣東省毒品實驗技術中心(國家毒品實驗室廣東分中心)劉超院士則是DNA檢驗方面的專家。
廣東此次湧現出這麼多醫學相關學科的院士,離不開廣東多年來對醫療健康產業的重視。去年8月發佈的《廣東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提升科技創新和生物安全能力。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加強國家和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規範管理,推動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成為國家和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爭取創建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推動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打造醫療衛生科研創新高地。今年11月10日舉辦的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公佈了粵港澳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珠澳聯合推動衛生健康深度合作、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創新發展等塑造健康灣區十大案例,展現出粵港澳大灣區在醫療健康產業上的生機活力。
高品質發展更添助力
在廣東,土木類、材料科學、礦物學、農學等領域也開花結果。深圳大學李清泉和廣州大學邢鋒當選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李清泉院士從事動態精密工程測量創新理論和自主裝備研究,該領域是測繪、土木、資訊等學科融合的國際學術前沿;邢鋒院士則是混凝土方面的研究專家。
近年來,廣東在智能建造方面引領全國之先。2022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佈通知,公佈了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名單,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佛山市入選。2021年發佈的《廣東省建築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現代化建造方式和組織模式要廣泛應用,實現從生產型建造向綠色型、智能型、服務型建造轉變。新當選的兩位院士,將為廣東智能建造領域更添助力。
華南理工大學韓恩厚院士長期從事腐蝕機理、耐腐蝕材料、腐蝕控制技術、工程結構與裝備腐蝕服役安全評價與壽命評估研究與應用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已在核電、飛機、管道、電網、船舶、航天、汽車等多領域應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何宏平院士畢業於南京大學,從事礦物學研究,在礦物表面作用、礦物生長理論和礦物資源利用等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
總體來看,此次廣東新當選的院士契合了廣東當前高品質發展的重點,他們的當選勢必將為廣東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增添有生力量。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