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論文發表數和被引用數被指全球第一,然而近期報道指出,其論文引用者逾半數為同樣來自中國的學者,這令國際學界關注到中國的論文引用排名可能被誇大。有中國學者擔心,中國在學術方面的國際影響力不足。
近年,中國已然成為全球論文被引率的第一名。據中國科學技術訊息研究所早前發布的「2024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按第一作者、第一單位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2023年中國發表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11.85萬篇,佔世界總量的33.6%,被引用次數為81.89萬次,論文發表數量和被引用次數均排在世界第一位。
不過9月下旬,《科學》(Science)期刊發出一篇報道,引述兩份分別來自日本與德國的研究指出,中國科學家經常引用本國的學者論文,即所謂的「自引」,而這很可能推高了中國論文被引用的排名。
據日本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NISTEP)8月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2020年至2022年間,來自25個國家的作者所發表的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10%論文中,中國有高達62%的引用是來自國內的學者,比例遠高於其他國家,美國則以24%的本土引用率位居第二。
另一份由德國慕尼黑大學(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學者完成的研究則利用影響因子篩選出20個廣泛科學領域內排名前10%的461種期刊,檢索其在2000年至2021年間發表的所有論文。結果顯示,中國論文獲得的引用中,有57%來自國內學者,比例在所有研究國家中最高,其次是美國的37%。
中國學者論文的本土引用被指超過了根據其規模所應預期的水平。(資料圖片) 研究發現,中國學者論文的本土引用超過了根據其規模所應預期的水平,認為在引文排名中的顯著上升被誇大。其分析,這種現象背後有多重原因,包括中國研究人數快速成長,也有越來越多高品質的產出,但中國文化中看重「關係」或相互支持的傳統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另有部分科學家則是為了提升同事和機構的引用次數,而引用可能與自己論文關聯不大的內容。
來自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的講師邱姝敏是研究團隊的一員,她認為,問題的背後有兩種可能的邏輯,一種是「抱團」,即中國學者們太願意引用圈內的「自己人」;另一則是外國學者對中國學者的論文引用過少。
邱姝敏補充,美國學者的頂刊論文參考文獻中,有34.6%都來自本國。反觀中國科學家的頂刊論文,參考文獻中本國學者論文的比例只佔14.8%。這代表,每位中國學者引用的本國同行論文的比例並不高,但因為沒有太多國外學者引用中國學者的學術成果,導致中國的自引比例在統計上異常突出。考慮到全世界都在引用美國學者的論文,美國學者的自引比例在整體上獲到稀釋。
她認為,知識需要擴散才能發揮出經濟和學術上的價值,未來國內應該關注的是研究有沒有獲得相應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以及對整個全球科學社群的發展和對人類認知前沿的推動做出了多少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