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晶片「卡脖子」突圍:中國人能吃上自種榴槤 廣東都有出力?
中國人能吃上自己種的榴槤了!7月25日,海南省榴槤協會在三亞市舉辦首屆國產榴槤產業發佈會,首批國產榴槤上市,讓「吃貨」們興奮不已。試種數十載方成功,儘管海南榴槤實現量產還需一段時間,但已指日可待。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
引種「水果之王」,拼的不止海南。在廣東,茂名電白種植有榴槤500多畝,果樹鬱鬱蔥蔥,種植戶曾初嘗結果的喜悅,有耐心,也有信心。
這是一場水果界的「卡脖子」突圍戰。在榴槤之前,廣東已攻下多座城池——「陽光玫瑰」葡萄、火龍果等曾長期依賴進口的水果,在茂名、湛江等地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降低了價格,豐富了「果籃子」,築起了大產業鏈。
進口水果國產化的背後,是粵瓊等省份打造熱作產業「國產晶片」的不懈努力。
榴槤引種,一場持久戰
如果給中國進口水果列個座次,第一把交椅屬於榴槤。資料顯示,2022年,榴槤進口額在中國進口水果中穩居第一位,達40.3億美元,進口量82.5萬噸。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榴槤消費市場,消費量佔比達41%。
進口榴槤價格長年居高不下,對於實現「榴槤自由」,榴槤愛好者們可謂望穿秋水。事實上,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海南等地種植戶便探索引種東南亞榴槤品種,卻長期難以突破。榴槤國產化之難,在品種特性,也在水土、在技術。多少果農迎難而上,只為攻下這外表兇猛卻生性金貴的「水果之王」。
在茂名市電白區觀珠鎮葛山且面村,茂名市果山王農業有限公司榴槤種植面積如今已經達500多畝。近日,記者來到該榴槤種植基地,放眼望向種植榴槤的山頭,只見果樹鬱鬱蔥蔥、長勢良好,不少果苗已有一米多高;還有不少覆蓋了黑色薄膜的棚架,裡面是嫁接後的果苗。
從2018年十幾棵樹苗到現在的500多畝,公司負責人鄧育強堅信可以突破榴槤種植的「卡脖子」難題。
「2018年種植的果苗沒有一棵存活,2019年存活了50%,2021年已經實現全部存活,並且開花結果。」鄧育強說,種植技術每年都在進步,去年已結出數十個小果子,遺憾的是,眼見著即將有小部分可以品嚐到成果,卻在此前一場颱風中「夭折」了。
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難找到適合榴槤生長的環境,作為土生土長的茂名人,鄧育強曾多次糾結能否在電白種植榴槤。2019年,他請華南農業大學的教授、馬來西亞的專家前來考察,得出一個「讓資料說話」的結論。最後,他還是決定繼續嘗試。
這一堅守,就是五年。經歷過樹苗「全軍覆沒」的挫折,也嘗過初結果實的喜悅,「衣帶漸寬終不悔」的鄧育強,逐漸探索出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榴槤種植道路。「經過多次摸索,我們得出了最適宜種植『貓山王』這個品種,為種植推廣奠定基礎。」鄧育強說,迄今為止,在這個項目上投入已經超過千萬元,「沒有急於求成,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近日,海南種植的首批國產榴槤上市,受到廣泛關注。海南試種榴槤的歷史可追溯至六七十年前,2018年正式開始規模化引種,目前已種植榴槤約3萬畝。
於鄧育強而言,海南成功種出榴槤的消息無異於一針強心劑,使他對種植出廣東榴槤更有信心。「有機會的話,也希望到海南去學習、交流種植技術。」他說。
昔日「貴族」的下凡記
如果說引種榴槤這一戰是艱險曲折的,「陽光玫瑰」葡萄、火龍果之役的勝利則讓不少果農相信前途光明。
「陽光玫瑰」曾被譽為「葡萄中的愛馬仕」,原產於日本,最初僅靠進口供應,每斤過百元。而在國內成功引進之後,其身價逐漸下降,如今價格已跌到一斤10元至15元。
2021年7月,茂名化州市金田園種植專業合作社邀請華南農業大學的專家前來考察,決定在化州市南盛街道種植「陽光玫瑰」。謝村通過加快土地流轉,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種植「陽光玫瑰」近300畝,每斤價格維持在15元左右。合作社負責人徐庚生告訴記者,經專家論證,實驗田裡種植出的「陽光玫瑰」甜度、香度可媲美進口產品;更為重要的是,謝村「陽光玫瑰」成熟較晚,可實現錯峰上市。
南盛街道不僅有滿目清爽的「陽光玫瑰」,也有另一片火紅的風景——1700多畝火龍果迎來豐收季節,工作人員正在採摘,忙得不亦樂乎。由於是本地種植,火龍果甜度高、口感好,完全在這裡「落地生根」,不僅實現了「火龍果自由」,而且幫助解決了周邊村民的就業問題。
事實上,火龍果囿於種植技術,曾高度依賴進口,從價格較高昂到成為平價水果,緣於國產火龍果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相關報告顯示,十多年間,國內火龍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從平緩增長到迅速擴張,中國成為全球火龍果第一大國。
「批發價從每斤30多元下探到低至1元,可見火龍果已經實現平民化。」南盛火龍果種植基地負責人張志梁說,目前,果實主要銷往北方市場,價格實惠。
湛江市遂溪縣更是中國最早引入火龍果種植的地區之一,也是廣東省最大的火龍果種植基地。經過近20年發展,當地火龍果種植面積達10萬畝,產量40萬噸,畝產量4000公斤,產值30億元。
種業「晶片」與「水果自由」
論「吃」,廣東人就沒輸過。作為中國熱帶亞熱帶作物主產區之一,廣東已發展成為熱作產量全國第一、第一產業產值全國第一、熱作品種資源最豐富的省份。近年來,廣東還突出最佳化品種結構和區域產業佈局,聚焦精深加工,推動農業產業大變化。
最佳化品種結構,種業是關鍵。種業處於農業整個產業鏈的源頭,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標誌性、先導性工程,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在打造水果行業的「國產晶片」上,廣東也不斷取得突破。百姓的「果籃子」越來越多元豐富,不光有荔枝、菠蘿等嶺南本地特色水果,引種的外來佳品也紛紛進入籃中。
過去數年,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貴州等省區的科企單位加強合作,在火龍果等水果育種上,聯合攻關取得突破性進展,「大紅1號」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審火龍果品種,「金燕窩」火龍果通過全國熱帶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現場鑑評。
如今,走在湛江、茂名、陽江等地,葡萄、火龍果等種植園數不勝數,更多國內外暢銷的適合種植的品種也被引進,市場整體供過於求。
在水果界的市場競爭中,擦亮品牌,延伸產業鏈條,打造「頂流」的意識越來越強。以火龍果為例,目前,市面上共有四大類:燕窩、紅心、黃龍和白心。遂溪縣楊柑鎮把重點放在種植燕窩果上面,從技術上著力,打造水果優品。同時,圍繞火龍果主導產業,遂溪縣大力推動火龍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進行「生產+加工+科技+品牌(行銷)」全產業鏈升級。
研發水果新品、開展冷鏈物流、完善市場行銷、進行精細加工……水果產業不斷完善體系,不僅實現了百姓的「水果自由」,也讓鄉村振興工作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