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者談中美競爭:美國可以打壓中國企業,但無法打壓中國產業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6月17日到18日,由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和《復旦國際關係評論》編輯部主辦的「全球安全與國際秩序多樣性」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召開。本文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雷少華在研討會上的主旨演講。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文章為雷少華撰寫。

國際關係學科一個最核心的基礎是地緣政治,無論是冷戰時期還是當下,地緣政治依然很重要,然而中美競爭在很多方面已經遠遠超越地緣政治進入到了新賽道。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新技術研發;2.新基礎設施建設;3.新產業集群構建;4.新市場規模擴張。

這一點從黨的二十大報告和美國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報告中就可以窺見。這兩份國家級報告,都涉及到科技與產業發展規劃,而且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公佈,在具體技術和產業領域幾乎一模一樣。可以看出,中美走向了一個全新的賽道,而且把全球大部分國家遠遠拋在身後。

中美關係:圖為2022年11月14日下午,中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峇里島同美國總統拜登會晤。(新華社)

在這樣一個發展賽道上,中美兩國要麼合作,要麼競爭。美國依舊停留在大航海殖民時代占地盤、守地盤」的傳統戰略思維上,在技術密集型產業領域表現出固有的排他性思維,從而不斷打壓和制裁中國企業。對此,中國的思路是不爭不搶,轉而去構建一個新體系,加速新基礎設施和新產業集群建設,全面走向「造新島、造新地盤」的新時代。

可以看出,中美發展目標和發展思路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細看近年來我國的發展會發現,今天的中國正在埋頭構建一個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體系,包括全球最大的算力網、全球最大的車聯網、全球最大的智慧電網體系等等,我把這個定義為「新的產業作業系統」,而不同產業集群是作業系統上的各類「APP」。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的市場會越來越開放,我們的「掛鉤」會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下,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或者哪個企業敢跟中國完全「脫鉤」。疫情過後國門打開,歐美跨國集團的老闆們蜂擁而至,中國全新的技術產業基礎設施所帶來的新一輪產業週期的紅利,使得他們無法放棄中國市場。

中國近年已擺脫低端「世界工廠」的形象,向汽車、飛機等高科技製造業發展。(路透社)

所以,美國可以制裁中國的企業,但制裁不了中國的產業,更制裁不了中國的基礎設施。就像我剛才說的,不同產業集群是這個作業系統上的各類「APP」,就像我們手機的作業系統一樣,你制裁我的企業就像卸載我的一個APP,但是你卸載不了我的作業系統,只要我的新型作業系統在,我隨時可以下載一個新的APP重新使用。

當然,美國也在加速建立數位產業聯盟體系。比如說強化它的供應鏈,從而削弱中國的全產業鏈優勢,同時強化技術供應鏈的權利。例如美國以意識形態為基礎來分割全球供應鏈,通過迫使三星台積電在美國設廠而控制先進制程半導體。同時,美國正在加速構建一個新型的、排除中國全面圍堵的數字貿易體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構建全球數位貿易規則,比如《跨境隱私規則》(CBPR體系)、《印太數字貿易協定》,二是區域數位貿易規則,比如《美日數字貿易協定》《美加墨數字協定》。

綜上所述,當今世界正處於全球產業體系結構變革的前夜,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特徵。鄧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今天我們會發現,其實發展是一個非常奢侈和困難的事情。不是說這個世界不發展了,而是在超越地緣政治的競爭中,秩序成為維護全球發展的根本保障。在超越地緣政治的新賽道上,國際體系正在悄然發生重大轉換。

遭美國打壓後,中國開始在芯片領域加大投入。(VCG)

從國際秩序的構建者來看,傳統國際體系往往是由大國構建的,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雅爾達體系。但是在今天,主導新型國際體系的恰恰是在技術密集型領域掌握全球標準制定權力的大型跨國公司。

從賽道選手來看,傳統國際體系的賽道選手往往是軍隊、軍事同盟,今天則變成了高科技企業和企業聯盟。今天美國構建的AUKUS(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三國聯盟)、Quad(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印太戰略,都是在用傳統的地緣政治思維對抗中國的超地緣政治發展,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從穩定性來看,傳統的國際體系是一個比較穩定的長週期變化過程,雅爾達體系(Yalta system)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崩潰,但是雅爾達體系本質發生了變化,這是一個緩慢的變化。相比之下,今天的新國際體系是一個非常脆弱的體系。參與其中的國家都有自己的頭部企業,當某國的某個領軍型高科技企業破產後,這個國家很有可能被排除在體系之外,所以這也為什麼美國要傾國家之力制裁華為,而中國要支援華為的原因。

在美國打壓下,華為仍不斷推出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統。(VCG)

從國家角色來看,在傳統的雅爾達體系裡,國家的角色是地緣政治的保護者,提供軍事安全保障。但是今天,國家變成了產業秩序的維護者。如果說國家不能保護自己的高科技企業,那麼國家在這一方面就是失職的。這一點我們也看到,美國現在用它的國家主權牢牢維護它的企業利益,像思科這樣的企業,如果沒有美國政府在背後撐腰,早被華為衝垮了。而原本作為全球性企業的思科,也硬生生變成了一家美國企業,它的市場僅僅局限於北美等少數區域,必須要依託於國家這麼一個強大的主權體系才能生存。

國際組織的作用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過去國際組織的重要之處就是它在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裡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說聯合國,比如說IMF或者Word Bank。但是到了今天,國際標準以及技術聯盟才是真正改變全球不同力量對比的核心領域。

中美現在表現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發展道路和發展層次。美國還是依然處於地緣政治思維中,追求的是地緣霸權與軍事實力。但是對於中國來說,完全無須跟著美國的節奏走。美國可以打壓中國企業,但是無法打壓中國產業,更無法阻止中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構建新產業集群。美國越是企圖使全球化走向碎片化,而中國越是應該成為全球化的維護者。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以及中國市場,將越來越自信應對美國對中國的圍堵、制裁與打壓。

首條採「中國標準」的海外高鐵,2023年3月31日印尼雅加達雅萬高鐵哈利姆車站,工人鋪設雅萬高鐵全線最後一根鋼軌。(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