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報告稱中國外宣影響力增 外交語言過於強烈 學者:有負面觀感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美國智庫「自由之家」發表的《2022年中國對全球媒體的影響力》報告發現,中國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在多個國家加大影響力,力求提高在國際話語權。

美國智庫「自由之家」發表的《2022年中國對全球媒體的影響力》報告發現,中國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在多個國家加大影響力,力求提高在國際話語權。

隨著中國崛起與中美競爭全面加劇,中國在全球各地的使領館近年加大力度與當地媒體互動,力求提高北京在國際話語權。在東南亞,中國在外宣方面的積極活動也引起了關注,學者指出,有別於對一些西方國家採取「戰狼外交」,中國在本區域更突出合作共贏的正面資訊,以營造有利中國的周邊環境。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媒體對全球影響力增。(地圖取自「自由之家」網站/01製圖)

美國智庫「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9月8日發表的《2022年中國對全球媒體的影響力》報告發現,中國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在多個國家加大了影響力度。

「自由之家」是美國政府資助的非營利機構,它邀請了30個國家的研究員參與進行調查,並協助回答問卷,以評估中國在各地的影響力級別。在30個國家當中,有18個認為中國的影響力在這三年裡有所增加;其中16個國家認為中國的影響力度「高」或「很高」,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

另一方面,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附屬研究員王政9月12日發表在研究院電子刊物「ISEAS Perspective」的報告也發現,在2019年1月至今年4月的報告調查期間,中國大使館積極與東南亞媒體溝通、投稿及接受採訪。

2022年7月13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越南常務副總理范平明共同主持在廣西南寧舉行的中國越南雙邊合作指導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中國外交部)

王政根據中國大使館網站資料得出的統計結果顯示,中國領導人和外交官共在印尼、馬國、汶萊、東帝汶及菲律賓的各語文媒體發表了154篇文章;各地媒體機構和中國大使館的互動達338次。

王政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各國通過大使館與當地媒體互動並不是新現象,「但通過加強與國外媒體和智庫等平臺的聯繫來提升國際輿論的話語權,已成為中國對外宣傳的關鍵目標。」

中國正試圖在一向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輿論場中爭一席之地。去年5月3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要求改進國際傳播工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對《聯合早報》分析說,在中美矛盾加劇的背景下,中國面臨了西方政治精英和媒體的批評、指責和打壓。因此,中國認為有必要加大力度把國內政策和對國際關係的立場講清楚。

2022年9月16日,烏茲別克總統新聞處發布照片,顯示俄羅斯總統普京(又譯作普丁、蒲亭或蒲廷)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撒馬爾罕(Samarkand)舉行的上合峰會參加會議並交談。(AP)

李明江說:「習近平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後,中國媒體機構和駐外人員也加大了力度,在媒體網路和社交平臺闡述中國的立場。」

在一些東南亞國家,當地社會能夠明顯地感覺到中國外交人員活動力度的增大。例如在馬來西亞,當地華人發現,除了華社外,中國官員也大力拓展和經營與馬來社群的人脈往來。

報告:通過各地主流媒體中國大規模散播官方內容

另一方面,「自由之家」的報告批評中國是通過各地主流媒體來大規模散播官方內容,並騷擾和恐嚇發佈對中國不利新聞或看法的媒體機構。報告指中國進行網路欺淩、在社交媒體開設假帳號及宣傳虛假資訊。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甯9月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反駁,「自由之家」的報告罔顧事實,別有用心。中國向世界各國展現真實的中國形象,「這和所謂的『擴展影響力』和『虛假宣傳』有著本質不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甯。(中國外交部)

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饒兆斌博士受訪時認為,中國確實正努力在東南亞製造有利的輿論環境,不過,中國部分的外交動作不時被西方國家刻意放大及炒作。「比如說,中國跟馬來西亞促進友好關係,往往被炒作為中國進行統戰的手段。」

東南亞已成為中美大國地緣政治競賽的前沿陣地之一。作為具有增長潛力、對中國崛起總體上持中立態度的地區,東南亞的支援對中國更顯重要。

王政指出,中國在東南亞的敘事整體上是偏正面的,強調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等資訊,這與中國對西方國家的「戰狼外交」有明顯不同。他說:「這體現出中國對東南亞地區在地緣政治層面的重視。」

王政也預見,由於中美在各個領域的對抗仍持續加劇,中國在東南亞擴大影響的力度不會減弱。

2017年11月9日,掛於中國北京的中國國旗和美國國旗。(Getty)

民調:發達國家民眾仍對華持負面看法

中國加大力度進行外宣,但卻未對所有國家有效。近期的幾份民調就顯示,不少民眾仍對中國持負面的看法。

李明江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中國爭取國際話語權的努力確實已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奏效,但在發達國家卻未獲得正面反應,甚至引起反彈。

他舉例說,中國的孔子學院在一些西方國家就遭到了抵制。「相對來說,東南亞對中國的接受度較高,民眾對中國的論述也傾向於就事論事。」

孔子學院常被西方視為中國銳實力象徵,但有中國評論把銳實力說成是西方中國威脅論的另類說詞。(資料圖片)

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今年6月底公佈的調查顯示,在美、歐、亞地區19個參與調查的國家中,有越來越多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中位數為68%。其中,美國、韓國、德國和加拿大對中國的批評程度更達到歷來新高。

中國外交語言過於強烈 學者:民眾產生負面觀感

雖然東南亞對中國的立場相對中立,但亞細安研究中心今年2月發佈的《東南亞態勢:2022》調查報告也顯示,64.4%的受訪民眾對中國持續擴大的經濟影響力表示擔憂、76.4%的人擔心中國的政治與戰略影響力提升。

饒兆斌認為,中國的輿論戰總體而言還是處於下風,主要因為中國在外交語言上給人感覺過於強硬,引起了負面觀感。

中國年輕人愛國,他們在全球網絡的輿論場的影響力也在增加中。(Getty)

王政則認為,東南亞國家在政治體制、外交政策和族群結構等方面存在多樣性,中國要憑一套正面的論述來贏得所有國家的信任相當困難。

王政說:「中國在南中國海主權爭端上的立場,以及中國與亞細安在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合作前景,都將影響東南亞民眾對中國敘事的接受程度。」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