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霍亂|4水魚樣本陽性 專家:病菌水中易存活 食水產需小心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武漢大學日前有學生確診霍亂,並有3名密切接觸者。居住在同一幢宿舍的學生需要接受肛拭子檢測。當地霍亂疫情是否會繼續發展受到關注。
周四(14日),武漢洪山區疾控通告,近期在夏季腸道傳染病日常監測中,檢出4份水魚(甲魚)樣本霍亂弧菌陽性(O139群),指與武漢大學學生個案無關聯,而涉及的店鋪需停業3日。

上述通報稱,相關產品已無害化處理,接觸人員採樣均為陰性,人員健康監測和場所檢測均未發現異常,市場全面消殺,涉及外地同批次產品已函告目的地追蹤處置。本次檢出的霍亂弧菌未引發人感染。經省疾控實驗室檢測,與武漢大學學生個案無關聯。

專家:水魚常帶霍亂菌 夏季勿食未熟食物

對於上述通報,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研究組組長何宏軒分析,水魚這樣的淡水動物攜帶霍亂弧菌病原是常見現象,亦是一種重要傳染來源,但水產品攜帶霍亂弧菌比例並不大,大眾無需對該結果過分恐慌。

進食受霍亂弧菌污染的食物可令人感染霍亂,患者的排泄物是主要的污染途徑之一。霍亂是一種急性腸胃病,潛伏期由數小時至五天不等,症狀包括嚴重的腹瀉和嘔吐,患者可能會脫水。(VCG)

但他提醒,夏季飲食安全要特別注意,不吃不潔生冷或半生不熟的食物,以防感染霍亂;建議去經檢驗檢疫的正規市場選購水產。

武漢方艙醫院曾派水魚飯盒惹議

值得一提是,武漢2020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當地建設多間方艙醫院收治輕症患者。惟當年3月有醫生和病人相繼表示,方艙醫院內伙食非常好,甚至有水魚吃。

由於新冠病毒一開始被懷疑是由華南海鮮市場的野生動物傳播出來,內地政府已明令不可食用野味,方艙醫院的伙食竟然會出現水魚,有內地網民大驚,認為水魚是野味;也有不少人指養殖水魚在湖北菜裏很常見。

而當年2月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組織起草的《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一度有意將甲魚等兩棲爬行類動物納入禁止食用範圍。惟該年3月4日,國家農業農村部通知明確中華鱉(一種水魚)等大部分養殖龜鱉,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和國家農業農村部公告的水產新品種等名錄,按照水生物種管理,可養殖食用。

霍亂是甚麼?

霍亂是因攝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亂弧菌污染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患者常出現嘔吐、腹瀉、脫水和高燒等症狀,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恰當,會引起嚴重脫水導致死亡。霍亂弧菌O1群和O139群流行株是霍亂的主要病原。霍亂弧菌存在於水中,最常見的感染原因是攝入被患者糞便污染過的水,也就是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霍亂弧菌能產生霍亂毒素,造成分泌性腹瀉,即使不再進食也會不斷腹瀉。

1994年7月26日,一名患上霍亂的盧旺達士兵,於薩伊戈馬一個臨時的軍人醫院裏嘗試坐起身來。(Corinne Dufka/路透社)

霍亂在中國分布多以沿海為主,海、水產品是霍亂弧菌的高危污染對象。中國不少地區都制定了當地霍亂監測方案,並定期開展轄區內水產品、水系霍亂弧菌監測工作及調查分析。如2010年6月刊登於期刊《疾控監測》上的《福建省漳州市海、水產品霍亂弧菌污染狀況調查分析》,就以2008年5至10月採集的養殖場及市場,餐廳銷售的海、水產品為樣,發現漳州市海、水產品霍亂弧菌帶菌率為5.08%,其中蛙類帶菌率最高為25%,「均為非產毒株」,但提示霍亂流行的潛在因素依然存在。

截至目前,全球已發生七次霍亂全球大流行,且至今仍處在全球第七次大流行之中。該病被列為《國際衛生條例》規定的國際檢疫傳染病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必須實施「強制管理」的甲類傳染病之一。

霍亂在中國的流行時間為3至11月,病發高峰期在夏秋季,6至9月是流行高峰。近年來,中國每年都有散發霍亂病例報告,但均未造成流行。在武漢大學出現1宗霍亂個案前,內地今年上半年已出現2宗霍亂個案,一宗來自安徽省,一宗來自廣州,但均未造成後續傳播,無死亡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