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內地多地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 專家:社會成本最小防疫方式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內地的本土疫情出現下降趨勢,多地再「加辣」防疫,宣布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政策,即出入公共場所及乘搭交通工具時,需持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有專家就此表明,這是目前應對Omicron綜合性、中長期社會成本最小的防疫方式。
內地多地日前相繼宣布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政策,其中,北京要求自5月5日起,進入各類公共場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均需持有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浙江杭州宣布全市居民及其他在杭人員,每48小時應完成至少一次核酸採樣,否則不得進入公共場所,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值得注意的是,5月1日23時至5月2日10時,杭州新增4宗新冠肺炎本土無症狀感染者,其中1人則是通過48小時核酸檢測發現。當局表示,這說明常態化核酸檢測可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發現無症狀感染者,有助於疾控部門盡早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減少病毒傳播,及時熔斷疫情,使得群眾的日常生活受影響程度降到最低。
除此之外,湖北武漢、江西南昌、安徽蕪湖、吉林長春等地,均有宣布類似政策。
據《健康時報》報道,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對此表示,目前部分城市進行常態化核酸檢測並將此作為使用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務的前提條件,體現出政府已做好經濟發展和抗疫同行的準備。他又指,積極應對疫情,客觀上為一部分新經濟帶來機會,「數字和醫療等抗疫措施帶來的新經濟能夠帶回0.2至0.3百分點的增量。」
武漢大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教授宇傳華認為,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開展關鍵是要把握一個度,在疫情傳播風險大的情況下,常態化檢測是一種非常經濟、快速、且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但若疫情風險不高時,「有些問題也是值得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