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450萬網格員抗疫成功關鍵? 一文了解內地「網格化管理」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在內地抗疫的最前線,有這樣的一群人紮根在社區,幫助居家隔離者滿足日常所需、挨家挨戶倡導防疫資訊、提醒打疫苗、維持核酸檢測秩序──他們就是「網格員」,並非專業醫護人員也非公務員的他們,在內地抗疫扮演關鍵角色。

在內地,網格員人數粗估至少有450萬人,平均一人負責200到300戶不等。從鄰居糾紛排解到政令宣傳,網格員無一不包,更成為內地疫情防控的最前線。

社區的「萬事通」 疫情的最前線

近年內地在社區治理中,引入「網格」概念,就是將社區劃分成一格一格的網格,每一個網格由一個以上的網格員負責格內居民的大小事,方便進行基層治理。以杭州市餘杭區為例,餘杭區被劃分成1,468個網格,當中有1,581名專職網格員和3萬餘名兼職網格員,從資訊採集、政令宣導、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租房屋管理、流動人口登記、消防安全管理等都屬於網格員的工作範圍。

正因為跟民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網格員也成為疫情防控的最前線。內地社區網格員除須保證著居家隔離民眾的日常生活和醫療需求,也透過挨家挨戶追蹤疫情散播的情況。《法治日報》採訪江蘇省一網格員朱恭玉,她快速而熟練地說出,「網格內共1,122戶,目前入住724戶,返鄉人員47人。網格內今日無確診病例,也無疑似病例。」這是她每天都要通報的內容。

網格員成為內地防疫的重要力量。(微信公眾號@職抒胸意)

朱恭玉指出,自己為了排查核實網格內民眾的資訊,量體溫、宣導疫苗和最新的防疫政策,她一天要走上兩萬步。正因為每日與網格內民眾都有密切接觸,網格員更能掌握社區民眾的狀況。

成都市網格員何芋杉則分享,自己一天爬20棟樓、排查居民300餘戶,微信每天都有上百封訊息要回。自新冠肺炎疫情發以來,人數至少450萬名專職或兼職網格員,同時是核查訊息員、是政策宣傳員,又是矛盾調解員、更是服務員,成為內地疫情防控的重要防線。

據了解網格員的制度,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希望網格化管理,健全基層服務,目的是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不過,早在官方提出前,網格化管理早在2004年的北京東城區就開始實行,後來逐步在各地方實施,廣東地區則是由廣州市率先開始。

去年12月雲南瑞麗六度封城,《香港01》採訪當時位於瑞麗的明明,她提到今年上初中的兒子則在位於封控區的學校上課。她透露12月3日她兒子摔傷,她想趕著6日前到學校去幫兒子送藥,而明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社區內的網格員聯繫。

明明首先要跟網格員確認位於封閉管理區的開放時間,再跟網格員拿「行條」(出行的許可)前往封閉管理的學校。網格員在疫情下扮演居民的諮詢站也是管理者。

網格員收入不豐 「大數據+網格化」的隱私爭議

綜合內地媒體資料指出,內地網格員的薪水約在一個月3,000到6,000元人民幣不等,薪資各地區差異很大。網格員要管理的事項眾多,不過這種基層服務的職缺仍吸引一些有志之士,亦有人將擔任網格員當成考公務員的跳板。

據《武漢晚報》報道,去年8月,湖北省武漢市的涂晶選擇放棄保險公司金牌銷售經理的職位,成為黃金口岸社區第七網格的網格員,她負責的網格共有442戶、800多位居民。

凃晶提到自己剛接手時,拿到的居民資料並不全。她花了一個月,才將一棟樓170戶居民情況摸清,她透露現在自己能「光聽名字就知道是不是網格里的居民」。關於疫苗接種的調查,她也能透過一個上午,就確認100人的疫苗接種情況,跟她在保險業時相似,一天得打上近百通電話。

不少向涂晶這樣的人投身網格員工作,最終目的是報考公務員。許多網格員會以社區網格員的身分,參加定向考錄、招聘進入公務員隊伍或事業單位。內地有網民指出,網格員的組織相對水平,沒有升遷管道,加上收入也不豐但要處理的瑣事繁多,因此更適合想留在家鄉發展、或最終要進入體制的人。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吳結兵曾在《國家治理》週刊撰文談網格化管理,文中他提到,「大數據+網格化」是內地疫情有效防控的重要手段。

他指出,與傳統的社區治理相比,網格化管理是一種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方位的管理模式,通過將城市空間和城市管理範圍劃分為網格,對複雜的社會治理事務和社會事實進行資訊化處理,提高城市基層社會的清晰度,使「精細化治理」成為可能。

不過吳結兵也指出,就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大數據」加上「網格化」仍舊要處理好資料治理與公民隱私保護間的張力。他指出,資料獲取雖是大數據治理的基礎,但是,個人資料的採集與使用對個人隱私保護帶來極大的挑戰。

吳結兵提到,大資料治理可能導致透明社會的形成,產生諸如隱私威脅、犯過錯誤的人難以返回社會生活、全面監控而不自由等倫理困境。因此,他指出「大數據」加上「網格化」的管理還應在實現資料治理和保護公民隱私間尋找到平衡點。

網格員制度受肯定 未來走向分工精細化?

官媒《光明日報》指出,今年1月發布的《「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指出,要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融合,實現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等基層公共服務供給站點,能夠與以社區網格員為主體搭建的社會治理網絡有機結合。希望能優化公共服務體系,廣大基層工作者必須以群眾滿意為依歸,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

不過《光明日報》也提到,這張「社區網格」究竟要「織」多密、具體要配備多少名網格員,才能「兜」得住社區居民諸多方面的新需求?對於「無所不包」網格員的責任劃分亦提出疑問,認為提供的服務不夠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