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成內地15至34歲人群死亡首要原因 學者:三大癥結值家長反思
據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內地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自殺已經成為內地15至34歲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對此中國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副教授、心理學博士李文道近日表示,心理健康問題已經讓社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數據顯示,內地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8人自殺未遂。而據《中國青年發展報告》,內地約3000萬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至2030年,全球兒童、青少年心理障礙會增長50%,成為致病、致殘、致死的主因之一。
對此,李文道表示,心理不健康者不但在創造物質財富上受限,且會耗費大量社會財富,降低國民總體幸福感。以抑鬱症為例,其造成的經濟負擔為每年622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直接經濟負擔141億元人民幣,間接經濟負擔481億元,而治療代價約佔中國衛生總支出3%。
李認為有三大癥結值得家長反思,一是忽視心理健康的重要價值,家長普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關注不夠,有的家長還有誤解,如認為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變態,有意無意地造成歧視,導致患者不願求助,最終付出更高的健康和社會成本。二是應試教育嚴重壓縮了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本應立德樹人的教育,被異化為工具屬性的應試,忽視兒童、青少年的主體地位,亦更容易忽視其心理健康。
最後是社會轉型帶來的消極影響。他認為,在不斷變動的轉型社會中,價值觀往往是模糊、多元甚至混亂的,而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在形成過程,故容易受到消極影響,因無所適從而心理失衡。而社會轉型導致整個社會的穩定性下降、不確定性上升,職業變動的速度越來越快,離婚率不斷攀升,家庭的不確定性增大等,這些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破壞了孩子心理健康的諸多保護傘和安全網,令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