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敢「惹」中國是因一「卡脖子」技術? 調查報道:言過其實
中國與立陶宛關係近期因台灣問題而惡化,在網上,有輿論認為立陶宛之所以敢「惹」中國,是有仗其在光學設備領域的技術優勢,在有關技術上,立陶宛「卡」了中國的「脖子」。對此,澎湃新聞周六(11日)刊登調查報道,指上述是言過其實。
據報道指,上月,有Twitter用戶聲稱立陶宛敢「惹」中國,是因該國的來特激光(Light Conversion)公司所生產的激光器、光參量放大器和瞬態吸收光譜被中國一流大學廣泛使用,其中光參量放大器是和晶片一樣的「卡脖子」產品,而立陶宛甚至可由此制裁中國自然科學基金裏面物理材料和化學中三分之一的科研項目。而經進一步公開檢索後發現,類似說法早在今年8月就在知乎上流傳。
來特激光1994年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成立,背靠維爾紐斯大學激光研究中心,為國際著名光學設備生產商,2016年正式進駐中國市場。
而光參量放大器是一種利用參量非線性相互作用來實現激光波長轉換的裝置,需要與激光器配套使用。來特激光的光參量放大器則主要有TOPAS和ORPHEUS兩種型號,其中TOPAS由該公司首席科學家丹尼埃里烏斯(Romualdas Danielius)設計,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投入生產,廣受青睞,甚至成為通行於學術界的專有名詞。
中國確有不少高校使用來特激光所生產的光參量放大器,如2017年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採購了ORPHEUS型號光參量放大器,申請理由是國內並沒有符合要求的光學參量放大器生產廠商,而該ORPHEUS穩定性高、性能優異。《採購徵求意見公示》顯示,該ORPHEUS價格為4.35萬歐元(約38.4萬港元)。
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光學工程博士何鵬透露,中國有1000台來特激光生產的光參量放大器;另一名中科院光學博士研究生亦證實,國內高校實驗室使用的光參量放大器絕大部分來自來特激光。
報道指出,來特激光的光參量放大器壟斷中國市場的說法並非誇大,然而光參量放大器的應用實際上非常局限,除涉及飛秒激光實驗的科研項目外,在民用領域幾不可見,故產品市場需求量小、體量十分有限。
同時,光參量放大器本身的設計和製造並不涉及「卡脖子」技術,相反,對光學參量放大等領域的研究已經非常成熟,並不存在過高的理論壁壘,除了不少中國學者已有相關學術論文和著作外,國內一些研究團隊也已經自行研製了光參量放大器,如北京大學3台光參量放大器中就有一台屬自製。
經過多年的發展,立陶宛已形成了完整的光學元件製造產業鏈,大幅降低大規模生產光參量放大器的生產成本。而中國方面,則尚未批量投產光參量放大器,這一方面是因為市場需求量,另一方面是光學元件零售價高昂,現時即便製成出售,與已形成完善體系的立陶宛企業比也不具備價格優勢。
前述博士研究生就指出,相對低廉的成本,以及與多家其他國家的激光器生產商形成的綁定關係,都有助於立陶宛企業在光參量放大器製造領域形成壟斷。
報道最後指出,來特激光公司生產的光參量放大器在全球包括中國都有良好的市場口碑,廣泛使用於各大學術研究機構。但同時,相關理論和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且因用途狹隘、市場需求量有限,中國國內暫未形成規模化生產,由此形成了立陶宛方面「壟斷」的表象。因此,說立陶宛「囂張」是有賴其高超的光學儀器製造技術,即憑藉光參量放大器來「卡」中國的「脖子」等,是言過其實。
不過《香港01》發現,上述報道自周六下午起陸續在各大內地媒體上下架,原因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