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中消協梳理六大事項提醒消費者 籲勿迷信「低價」謹慎囤貨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內地「雙11」購物節將至,各大電商平台已經提前部署,推出大量優惠。
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就發文,稱結合近幾年「雙11」消費維權輿情及消費者的投訴情況,梳理出有六大事項,提請消費者注意。

一、「低價」不可迷信,得實惠要多對比

「雙11」是商家歷時多年打造的「促銷節」,線上線下市場籠罩在「巨惠特賣」、「全年最低」、「限時搶購」、「爆款秒殺」的宣傳迷霧當中,給消費者形成「買到就是賺到」的心理預期。但實際上,消協組織多年的價格監測和消費者投訴顯示,一些商家「雙11」促銷價格未必真實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漲後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設置各種花式「買贈」,實際到手價格與平時並無差別,甚至還可能會是全年最貴。對此,中消協提醒消費者不可迷信「雙11」的所謂「價格優勢」,購買前最好能提前了解價格走勢,做到心中有數,除非是長期跟蹤考察的商品,否則千萬不要單純相信低價宣傳而盲目跟風下單。

二、促銷規則套路複雜,下單前需看清楚

當前,很多商家紛紛推出各種促銷手段吸引消費者下單,包括預售、紅包、滿減、優惠券等,一些促銷規則設計複雜,需要消費者“精打細算”才能理得清。有消費者稱,「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紅包一毛五」。對此,中消協提醒消費者要留心商家的促銷規則,了解各種優惠措施是否有“門檻”限制、適用的產品品類和範圍、能否疊加使用以及售後服務措施等。對於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標識不清以及明顯存在不公平格式條款的,建議慎重選擇,以免事後產生糾紛。消費者購買預售產品的,還要明確預付款和尾款的支付時間及金額、商家的發貨時間、雙方的違約責任等重要事項。

三、限期商品謹慎囤貨,「剁手」前要巧規劃

面對「雙十一」全年最強的打折促銷宣傳,很多消費者喜歡下單囤積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中消協提醒喜歡囤貨的消費者要保持理智,按需規劃囤貨數量,避免一次囤貨過多造成浪費。建議消費者在「剁手」前先清理家裡的「存貨」,按需補貨。對於化妝品、保健食品、糧油調料、休閑食品等限期使用的商品,更要杜絕衝動消費,盡量少囤貨或者不囤貨,防止很多囤貨還未拆封就已經過期,既是給自身財產造成損失,也是對有限社會資源的浪費。

四、面對促銷短信騷擾,留證據且可舉報

近年來,「雙11」促銷期間營銷類垃圾短信呈現集中爆發的態勢,使消費者煩不勝煩,備受其擾。依照《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規定,未經消費者允許推送商業信息和廣告宣傳行為涉嫌違法。中消協提醒消費者面對經營者非法推送促銷信息,可保存證據並撥打12321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熱線電話進行投訴、舉報,共同遏制非法推送商業信息行為,維護個人信息安全。

五、直播帶貨良莠不齊,圍觀時保持冷靜

當前,直播帶貨火熱,但一樁樁帶貨主播「翻車」事件也引發了不少消費者的吐槽,如主播誇大功效和用極限詞語誘導消費、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不按規定公示證照信息、引誘消費者進行私下交易以及售後服務無保障等。對此,中消協建議消費者面對主播的極力推銷,保持冷靜,克制衝動,要盡量選擇信譽高、口碑好的直播帶貨商家進行交易。為保障財產安全及交易記錄可循,不要脫離平台進行私下交易,不直接轉賬、匯款至私人賬戶以及通過發送付款鏈接頁面或者掃描二維碼等方式進行付款。

六、關注商家售後服務,有糾紛及時維權

消費者在購物時要提前了解商家發貨及退換貨政策,保存好聊天記錄、訂單信息、支付信息、促銷優惠截圖等相關購物憑證,並向商家索要發票或者收據。由於「雙11」期間,交易量的增加可能導致商家不能快速發貨,快遞派送也會相較平時要慢,所以消費者要提前和商家明確發貨時間,購買急需品、生鮮食品等要注意避開物流高峰期。同時,消費者還應仔細閱讀退換貨政策,了解所購產品是否享受七日無理由退貨以及退貨運費由誰承擔等問題,收到貨後盡量當場驗貨,確認無誤後再簽收。發生消費糾紛時,要及時聯系商家或者電商平台協商處理,協商不成的,可以向經營者所在地的消協組織或者市場監管部門進行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