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驗|一棟樓就是一個產業 發改委提出「向深圳學習」47條
國家發展改革委周二(27日)通過官方微信公布了《關於推廣借鑒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的通知》,在總結深圳經濟特區已複製推廣經驗的基礎上,梳理十八大以來深圳的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共計5方面47條,並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學習借鑒。
國家發改委如此系統地總結並以正式通知的形式發布實屬罕見,以下就通過一篇文章來看清這份清單。
▼ 圖輯|不同領域的著名科技企業都將深圳作為基地
據介紹,47條「深圳經驗」分為5方面,包括建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建立健全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構建以規則機制銜接為重點的制度型開放新格局、創新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供給體制、創新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
內媒《南方都市報》引述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汪雲興的意見稱,從具體的47條內容來看,一些舉措和做法是「進行時」而非「完成時」,深圳先行先試,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績。但他強調,由於各地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和城市定位都不相同,無法全盤照搬,值得學習借鑒的是深圳的項目管理、科研經費投入和科研人員保障等方面的內容。
點擊以下圖輯瀏覽47條「深圳經驗」具體內容:
沿途下蛋:「科研-轉化-產業」模式
在建立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方面,清單中提到,深圳以法定形式明確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比例,培養科技人才,同時大力引導支持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通過設立基金和捐贈等形式,加大投入力度。
清單也提到深圳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的高效轉化機制。具體來說就是,設立工程和技術創新中心,構建「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樓上」科研人員利用大設施開展原始創新活動,「樓下」創業人員對原始創新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並通過孵化器幫助創業者創立企業,將科技成果商業化,形成「科研-轉化-產業」的全鏈條企業培育模式。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劉陳立對此評價稱,上班的時候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裝的在同一幢樓的電梯內討論,可能一個技術問題就能得到解決,縮短從技術到產品這個轉化研究的周期。
清單又指出,深圳重構市場導向的人才分類評價激勵體系,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既建立了「經濟貢獻越大,獎勵補貼越多」的持久激勵機制,也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小錯免罰、秒報秒批、聯合建樓
2020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7萬億元,連續2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實體經濟良好發展。清單中也總結梳理了包括推動產業鏈「全鏈條、矩陣式、集群化」發展、保障工業發展空間、實施「5G+工業互聯網」工程、包容柔性執法、「秒報秒批一體化」智慧審批等共計10條內容。「小錯免罰」的包容柔性執法具體內容為,制定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清單,減少對企業正常申請銀行貸款等方面的影響。
清單還提到「聯合建樓」的經驗,即政府集中工地、企業聯合拿地,允許企業通過簽訂競買協議,組成建樓「聯合體」,統一招標代建方進行建設,實現一棟樓內產業鏈關聯企業聚集,「一棟樓就是一個產業,一棟樓就是一個產業鏈」。
有專家指出,深圳的城市數字化轉型落到實處,也方便社會投資滲透到實體經濟運用中的毛細血管。如今的深圳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各類創新創業主體,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業之都。
在構建制度型開放新格局方面,清單提到深圳探索粵港澳大灣區法律規則銜接、允許香港建築業專業機構及人士在深提供服務、率先形成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等經驗。對此,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政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丹認為,深港合作是深圳40多年發展的寶貴經驗,也是深圳40多年探索對外開放的重要實踐。
在公共服務方面,清單列舉的深圳經驗包括,集團化辦學推動優質教育「遍地開花」,建立「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民生訴求響應機制、率先創建兒童友好城市、推進「圖書館之城」建設等等。
在城市治理方面,清單提到,深圳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立創新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理設施建設模式,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創新防疫模式打造社區抗擊疫情典範。